9月28日,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大学成立大会举行。当覆盖校牌的红纱缓缓落下,崭新校名清晰亮相,这所承载77年办学底蕴的高校,正式完成从高职专科到职业本科的关键跨越,以全国第一所铁道类职业本科大学的全新身份,翻开与时俱进、向新而行的发展新篇章。
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
一脉相承的铁路教育初心
学校的办学脉络,可追溯至1948年诞生的吉林铁路职工学校;2005年移交地方管理,2006年改建为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深耕高职教育领域;2025年2月21日,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大学,成为全国铁道类首所职业本科大学。
77年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践行“根植铁路、服务吉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理念,锚定“打造高寒高铁高端工匠育训高地”的办学基点,全力培育“六铁一全”特质学生。累计为社会输送10万余名技术技能人才,在服务国家强国建设、助力吉林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留下了坚实的铁路教育印记。学校先后获评全国重点中专、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国家优质校、全国就业50强高校等多项殊荣。
“六铁”铸魂 匠心育才
立德树人的时代答卷
教育的根本在育人,育人的核心在铸魂。学校将“铁一般信仰,铁一般意志,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铁一般本领,铁一般体魄”的“六铁”素质熔铸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起从“优质生源集聚”到“高质量就业输出”的良性循环,生动诠释了职业本科教育的育人担当。
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份招生,为万余名在校生开设41个专业,精准对接交通强国战略与高端轨道装备等产业急需。深厚的行业底蕴与首所铁道类职业本科的稀缺性,形成了强大的“招生磁场”。招生数据即是明证:2025年本科招生录取的9个省份考生中过特控线比例高达85%,充分彰显了社会与考生对这所“金字招牌”的高度认可,为培育英才奠定了坚实基座。
在这里,“六铁一全”非止于言,更践于行。学校以匠心打磨技能,以铁纪涵养品格,累计培育出10万余名扎根一线的技术中坚,涌现出全国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时代榜样,“中国铁路人才摇篮”之誉实至名归。这一切,得益于以“六铁”特质锻造全面素养育人体系的有力支撑。
学校毕业生以“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过硬口碑,深度绑定行业命脉,每年吸引国铁集团18个铁路局、中国中车、中国铁建等头部企业前来揽才,2024年创下全国铁路高职院校中“接收最全、录取最多”的纪录。近三年毕业生国企签约率稳超80%,年度就业落实率持续高于90%,“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高质量贯通。大批毕业生选择扎根吉林,为振兴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汇聚成支撑吉林高质量发展的钢铁脊梁。
技术助力 科研赋能
扎根行业的创新实践
学校始终秉持“科研服务行业,创新赋能产业”的导向,聚焦铁路领域技术难题开展攻关,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铁轨上”,让创新真正成为行业发展的“助推器”。
围绕高寒高铁特色领域,学校已建成11个省级科研平台,为技术研发提供坚实支撑;近五年累计立项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47项,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年均到款额达1400余万元,年均培训人次是全日制在校生的2.77倍,实现科研与产业需求的深度绑定。
为强化科研实效,学校构建应用导向的有组织科研体系:与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室集群,与本科院校、科研院所携手设立专家工作站,集中力量攻克高寒高铁应用技术难题,已斩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3—5项。学校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核心的“多维”科研评价体系,用“吉铁智慧”解决企业一线实际问题。
育训并举 服务民生
知行合一的社会责任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梁启超先生的箴言,正是吉铁大践行社会责任的生动注脚。学校主动扛起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使命,搭建“学历提升+技能充电”双轨成长平台,多年来累计培养成人教育学员超4万人;依托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干部职工培训基地、中国地方铁路协会培训基地、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等平台优势,近三年面向铁路企事业单位、高校等领域开展培训班次223个,近1.5万人次。
学校与北京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深化合作,分别成立自学考试助学机构和专升本学历教育校外教学点。近三年,学校本科学历继续教育累计毕业1500余人,新招生4100余人,为行业人才成长搭建起可持续发展的“立交桥”。
文化润心 铁色铸魂
精神引领的价值坚守
徜徉吉铁大校园,铁路元素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学校以铁路干线命名校内街路,统一制作道路标牌、校园示意图等,先后打造了“三场两馆一廊”铁路文化教育阵地。在这里,“中国红”与“铁路蓝”勾勒出独特的文化底色,每一处角落,都在诉说着与铁路共生共荣的故事。
学校以象征人类工业文明的蒸汽机车为主体,辅以路基、轨道、站台、雨搭、水鹤、臂板式信号机等铁路设备,打造了火车头文化广场。学校打造了分别以中国铁路先驱詹天佑先生和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命名的天佑文化广场和以升文化广场。这里是实习实训教学的功能平台,也是师生、校友文化交流聚集的重要区域。
学校打造了以时间为脉络、以路徽为印记,包括中东铁路、民国铁路、南满铁路、人民铁路等4个展区的吉林铁路博物馆。打造了包括“八横八纵”高铁蓝图、核心沙盘、模拟驾驶台、虚拟调度等互动设施的吉林铁路科普馆。填补了吉林省没有铁路博物馆和铁路科普馆的空白。
学校还精心打造了以展现铁路文化精髓为核心,通过布置主题牌、铁路百年历史展、铁路精神谱系文化墙、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所属铁路局集团公司介绍、入党誓词墙以及“交通强国、铁路先行”金属发光字等文化景观的集党史、新中国史、铁路发展史于一体的铁路主题红色长廊。
“三场两馆一廊”将铁路先驱的创新、中国铁路的坚守等精神符号具象化,让学生在教育教学和实习实训间隙触摸行业根脉;图书馆内的“铁路文献专区”,珍藏着从蒸汽机车到智能高铁的技术典籍,成为师生追溯铁路发展的“时光隧道”。“七节两日” 校园文化活动将技能竞赛与文化展示结合,学生在比拼中传承精准严谨的工匠精神。实施“红灯映丹心”育人品牌建设,引导青年学生传承红色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厚植爱国情怀,躬身铁路事业。从教室到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安全第一、精益求精”的铁路文化基因融入日常教学。这里,文化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血脉的品格,为培养“责任心强、技术过硬、吃苦耐劳、纪律严明”的铁路技术技能人才注入深厚精神力量。
联通中外 架设“金桥”
走向世界的吉铁职教力量
在全球化浪潮中,学校以“铁路”为纽带,主动拓展国际合作版图,既让中国铁道职教经验走向世界,更为中外互联互通架起坚实“金桥”,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职教先行者。
为精准对接国家战略、深化国际交流,学校明确“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发展路径。不仅建成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韩国又松大学、俄罗斯乌拉尔国立交通大学等海外高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更在海外搭建育人平台,创建中泰天佑学院“鲁班工坊”,累计为肯尼亚、哈萨克斯坦等38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396名铁路行业官员及留学生,让中国铁路技术与标准伴随人才培养走向全球。
学校持续推动师资国际化与人才全球化培养。选派202名优秀骨干教师赴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访学,赴韩国、德国开展学术交流与研修;支持32名教师赴境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提升专业视野与教学能力;自2017年起启动“保送留学、本硕连读、回国任教”项目,已选拔19名优秀学生前往俄罗斯交通大学、韩国又松大学深造,为学校国际化发展储备后备力量。
未来绘新 逐梦前行
迈向一流的奋进蓝图
站在职业本科教育的新起点,学校锚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本科大学”的目标,以清晰的规划擘画未来发展新蓝图。
——专业建设上,紧扣铁路“智能建造、智慧运营”新需求,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强化职业本科专业内涵建设,全力培育更多国家级特色专业群,让专业发展始终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
——师资队伍建设上,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行业内标杆性师资团队,为高质量育人提供智力支撑;
——科研创新领域,持续深化产学研融合,与企业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产业研究院”,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让创新成果更好服务行业发展;
——国际交流合作上,进一步拓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铁路院校的合作深度与广度,推动“吉铁职教模式”走向更多国家,提升国际影响力。
77年,铁轨延伸向远方;
77年,育人初心从未改。
未来,学校将继续以红色基因为魂、以铁路特色为翼,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奋勇前行,为中国铁路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新时代的奋斗征程中书写更加璀璨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