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T71版:新时代 新报答

吉林工程职业学院:

“兴禾”筑梦育栋梁

本报记者 崔维利 王纪佳

图为在职业技能大赛上,吉林工程职业学院学生参加无人机赛现场。

图为由吉林工程职业学院承办的“建行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吉林省赛现场。

吉林工程职业学院历经67载历史积淀与精神传承,形成了以“重农、爱农、务农、兴农”为精神内核,以“坚韧、质朴、勤耕、务实”为价值取向的“兴禾”文化,成为学校精神的凝练和发展的灵魂。图为首届“兴禾”文化节开幕式现场。

吉林工程职业学院俯瞰。


置身北纬43°黄金沃野,根植于红色基因涌动的英雄之城,一所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正以其扎根黑土、服务“三农”的坚实步履,在新时代职业教育版图上熠熠生辉。

作为吉林省属唯一涉农类高职院校,吉林工程职业学院自1958年建校以来,始终恪守“厚德精术 知行合一”的校训,与国家共命运,与时代同频振。“十四五”期间,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双高计划”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农业特色鲜明的省内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办学规模、综合实力、育人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为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注入了澎湃的职教动能。

党建领航

铸魂育人根基牢

事业兴衰,关键在党。坚持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十四五”以来,吉林工程职业学院将党建引领置于事业发展的核心位置,深入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在校园落地生根,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的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

学校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议事决策机制,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打造“清风吉工职”廉政教育品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在服务国家战略的主战场,学校勇担政治责任,包保帮扶工作成效显著,连续4年在全省脱贫攻坚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彰显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教务科研党支部创新打造“三心三润”党建品牌,成功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树立起基层党建标杆。精心培育“兴禾”党建品牌,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让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育人一线、科研攻关与社会服务前沿。

学校着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牵头打造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共同体,加强“重点马院”建设,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立体融合的铸魂育人新模式,成功获评吉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校。

内涵筑基

办学实力大跃升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十四五”期间,吉林工程职业学院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引擎,将内涵建设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在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双轮驱动下,实现了办学实力的整体跃升,奠定了迈向一流高职院校的坚实基础。

学校成功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申报的5个专业群全部获批省级“双高计划”建设项目,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办学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全日制在校生由2021年的6846人增长至万余人,成功迈入“万人大学”行列。近4年全口径录取人数持续攀升,2025年达4254人,生源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逐年提升连续保持在95%以上,留省率连续3年超72%,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办学条件的改善是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十四五”期间,学校投资3.98亿元实施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改造工程,四平校区建成2万余平方米的产教融合实训中心,现建有专业实验室127个、网络多媒体教室11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4个,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2024年,学校与梨树县政府战略合作共建梨树校区,新增占地面积11.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形成两大校区遥相呼应、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学校深入实施“吉工强师”工程,汇聚了以省教学名师、黄炎培杰出教师、长白山技能名师、省高层次人才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人才等各类高级人才为核心,以李玉院士等名师、“大国工匠”李万君等大师为引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截至目前,学校共有专任教师达348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270人,高级职称教师158人,师资结构持续优化。

创新模式

知行合一育英才

人才培养是高校办学核心使命。吉林工程职业学院将“工匠精神”融入血脉,致力于培养知行合一、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让每个学生的人生都能在职业教育的舞台上绽放精彩。

作为全省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开创“学工合一、知技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个性化施教与差异化发展,建校以来已累计培养5万余名专业技术人才。学校立足涉农特色,动态优化专业布局,设有8个二级学院、44个专业,构建起以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畜牧兽医两大专业群为龙头,农、工、经、管、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作为省级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承担2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获得国家级骨干专业称号,农产品加工与检测实习实训基地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校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生职业技能与创新精神显著提升,创新花火点燃青春激情。“十四五”期间,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获奖503项,其中国家级55项,特别是在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银奖、铜奖各1项,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斩获银奖1项。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类大赛获奖55项,特别是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国赛铜奖3项、省赛金奖6项。涌现出荣获多项国家级竞赛大奖并投身医疗事业的崔洋洋、成功专升本继续深造的“技能尖兵”王冠然、以优异成绩考入吉林警察学院的王钰等一批优秀毕业生典范,彰显了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成效。

科研攻坚

服务社会显担当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吉林工程职业学院坚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导向,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主战场,服务于吉林农业现代化建设需求,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现实力量,全面践行职业院校的时代担当。

“十四五”期间,学校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全校教职工在全国公开刊物发表论文79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91篇;教师出版专著2部;获批专利54项,软件著作权73项,教师承担横向课题9项,获批项目经费191.165万元;承担纵向课题548项,获批经费116.3万元,学校配套经费90.1万元。

科技服务乡村振兴成效凸显,共获批吉林省玉米食品加工技术创新与转化中心等16个省、市级科研创新平台。聚焦区域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开展食药用菌技术攻关,羊肚菌科研团队历经4年努力,成功筛选出适宜本地气候的优良菌株,创建了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体系,并探索“羊肚菌—玉木耳—羊肚耳”三菌轮作新模式。通过校企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推广“政府+高校+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全产业链项目,撑起助农增收“致富伞”。

学校依托“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平台,紧密对接吉林省发展战略,服务现代大农业紧缺领域人才需求,通过举办吉林省农业经理人、吉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等高层次培训班,培训农民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经营者、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精湛技能和精通管理的高素质农业人才。“十四五”期间,年均承办各类涉农培训超百场,培训培育农村带头人3000人、农业农村培训3万人次,全方位赋能乡村振兴。

全面服务终身学习需求,与四平市委组织部、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打造市级(社区教育基地)—区级(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学校)—社区(社区学堂)4级立体式、多层次的社区教育基地,面向社区工作者开设党建、应急管理、基层治理与服务相关专业课程,面向社会新阶层,开展思想政治、非公党建、政策形势、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面向辖区居民开设科学素质、家庭教育、职业技能、非遗传承、道德与法治、人文艺术等课程。以促进人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为地区居民提供智能灵活、普惠共享、公平可及的终身学习支持服务。截至目前,已开展社区治理及生活技能类培训7000余人次。

产教融合

开放办学拓新局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本质要求,也是激活办学活力、服务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吉林工程职业学院以开放姿态拥抱市场,深度构建“政校行企”命运共同体,从课堂到田间,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深入探索具有农业高职特色的产教融合新模式,促进产、学、研齐头并进,不断拓展开放办学新境界。

学校深度融入区域发展,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牵头成立“吉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吸纳53家中高职院校、57家涉农企业,构建“章程引领、六维联动”机制,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牵头组建“吉林省现代农业(农机装备)产教融合共同体”,成员单位已扩展至86家,搭建起“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全链条平台,覆盖“政行企校研”多方资源,在协同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校企协同育人,实施“订单班”+产业学院双轮驱动,与7家企业共建电子商务、宠物诊疗等11个专业“订单班”,企业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兼职教师为合作专业学生授课,与吉林省时代创业投资集团等4家单位共建产业学院,创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模式,将真实项目引入教学,打造校企协同育人的典范。

学校深入实施“职教出海”行动,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已与俄罗斯、泰国等5个国家的6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加入多个国际职教联盟。积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为在俄中资企业员工开展农机、跨境电商等培训,输出专业标准与教学资源,国际化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吉林工程职业学院将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抓“新双高”建设机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与时代同脉搏,与“三农”共发展,奋力描绘新时期吉林涉农高职院校的壮美画卷。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