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老一代红参的铁盒已锈迹斑斑,新一代红参加工产品包装色彩明艳;甫一靠近,一股淡淡的参香便萦绕而来,似有若无地诉说着这片黑土地与红参绵延百年的故事……步入长白山皇封参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展览室,仿佛踏入一条时光长廊,无声地演绎着自然馈赠与人类智慧的完美融合;几十年间的产品迭代,更承载着“皇封参”红参工艺的百年传承。
春华秋实,骏业日新。自然与人文在此交融,历史与创新在此辉映。
长白山皇封参业股份有限公司依托长白山优质参源,延续红参传统炮制工艺的精髓,融入现代科技,优化种植与加工环节,全产业链布局,让这家“中华老字号”参企在新时代焕发出崭新活力,成为吉林红参走向全国、迈向国际的亮眼名片。
双“基因”
自然馈赠与非遗技法
“我们每一支红参,都来自长白山‘黄金参带’,这是‘皇封参’做高品质红参的‘根’,也是吉林红参的硬底气。”长白山皇封参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庆海谈及吉林红参原料优势时,言语中满是自信。
吉林,被誉为全球最优质的人参生长带。长白山脉肥沃的黑腐殖土、清冽的冰雪融水,赋予这里的人参极高的皂苷含量,营养成分远超其他产区。数据显示,我省鲜参产量居全国首位,占世界人参总产量40%。充足、优质的原料供给,让“皇封参”的红参产业发展有了明显的“先天优势”。公司所在的靖宇县皇封岭,300多年前曾是清代皇家御用参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皇封参”的红参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原料基础,积累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作为我省较早打造红参产品的老品牌,“皇封参”红参制作技艺一直是高庆海引以为傲的“看家本领”,也是“皇封参”优质产品迭出的核心所在。据《清太祖武皇帝努尔哈赤实录》记载,红参“蒸晒法”由清太祖努尔哈赤改良传统“水浸法”而来,“遂煮晒,徐徐发卖,果得价倍常。”至清太祖、皇太极时期,人参的生产工艺、管理及贸易均达到鼎盛。
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不能丢。“皇封参”制作红参的师傅都是跟着“参把头”学了十几年的老手艺人,蒸参的火候、晒参的时长,都是一代代口传心授的“活标准”。
产自“皇封参”的每支红参都要经过选支、洗刷、蒸参、干燥、修剪、配支、压型、干燥、包装等多道工序,以及四种特殊工艺。每一道工序都有其中的“门道”,每一支红参都要老师傅们亲自把握:蒸参火候怎么把握、用“盖头”(麻袋)覆盖多久再晾晒是最佳时间、晒到什么时候再“回润”……这些看似简单实则细微的工艺,老师傅们一看一摸就能说得清清楚楚、分毫不差;也正是这样的古法工艺,让“皇封参”红参的有效成分更高,品相也更加美观。
2009年,“皇封参红参加工技艺”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皇封参”这三个字,不是营销噱头,而是几百年来的品质承诺,正是这份对历史的敬畏,让“皇封参”在时代变迁中一直坚守品质底线,成为吉林红参产业中的领军品牌。
先手棋
打造品牌与技术研发
“皇封参”的红参能够成为吉林红参的代表性产品,离不开皇封岭的自然禀赋和一代代“参把头”的智慧,更离不开一段繁荣发展史。
时间回溯至1956年,长白山皇封参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靖宇县国营第一参场成立,这也是“皇封参”红参从民间手作向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人参夫妻”刘玉珍、杜尔逊夫妇曾在靖宇县国营第一参场从事人参研究工作,通过改良传统宫廷制参工艺,成功研发皇封参系列产品。由单一的人参种植加工企业成长为涵盖研发、生产、销售的综合性企业,迎来发展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全国国营参场中的佼佼者。
红参,作为主打产品加工工艺也在这一时期不断升级。
在种植上,成为首个使用单透拱形棚并用塑料薄膜苫参棚新技术的人参企业,为人参生长提供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从种植阶段提高人参皂苷含量。
在加工技法上,秉承传统制参工艺的同时,将过去的大锅蒸参、炭火烤参技术改良为“锅炉供汽蒸参干燥人参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沿用古法结合现代科技成功开发出新一代皇封参,稳握制参技术“金钥匙”。
经过技术改良,红参在传承古法炮制工艺的同时,制作流程演变为高温蒸熏、中温干燥、三次保压,再纳入现代高压回渗等特殊处理技术,使人参精华得以保留,生成红参特有的生理活性物质,较普通人参皂苷含量高,具有气力大、劲头足、功效性强等特点。成品红参要至少存放3年才能上市,以此确保红参的成色、干度和成分的稳定性。皇封参红参加工工艺曾获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皇封参”的众多产品中,模压红参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明星产品”。早在20世纪70年代,靖宇县国营第一参场就成为我国红参市场上率先推出模压红参产品的企业。压型后的红参紧实规整,既能装入大铁盒、木盒妥善保存,避免运输途中散放易碎的难题,又能满足灵活售卖需求——顾客若只需少量,药店工作人员只需轻轻凿开,便可分块售卖。时至今日,“皇封参”模压红参依然因其品相标准、规格精准、便于储存、久放不腐,而深受消费者喜爱。
“两手”硬
创新赋能与品质管控
从昔日皇家参场,到今天集人参种植、科研开发、精深加工、终端销售、文化旅游“五位一体”的全产业链人参企业,“皇封参”始终秉持“传承与创新并重”这一核心发展理念。它的蜕变,就是吉林红参产业从传统迈向现代的生动缩影。
在科技赋能产业创新发展的浪潮中,“皇封参”始终走在吉林红参产业的前列。
从种源入手,“皇封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所合作培育了“中农皇封参”号人参新品种,育种品种高产、优质,且根形美观、抗病、遗传性稳定,其配套栽培技术均已达世界领先水平。
引入顶尖研发设备与团队,注重科技投入,在种植及加工方面获得多项科技专利,延续传统技法做精压膜红参、红参饮片等经典产品;不断推出发酵红参精华浆、化妆品等创新品类;今年2月,“一种提高红参皂苷RG3的制备方法”获得国家专利,再次突破高附加值利用瓶颈……如今,皇封参正推动红参产业从“药用”向“日常健康消费”延伸。
“光守传统不够,还要跟上时代,我们投入资金搞研发,就是想把人参的‘好’发挥到极致,让吉林红参有历史、更有未来。”提起产业创新,高庆海说,技术突破是关键。
科技为产品研发注入动力,更为品质控制保驾护航。位于长白山的皇封参GAP种植基地,总占地面积约200万平方米,统一技术、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标准,从种子、芽苗一路到人参长成,严格按照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进行监控、检测;生产车间管理按照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严格监管每一道工序,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形成一系列作业规范;对种植、加工、质检、仓储、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实现无缝对接。
“皇封参”建立起“从参田到成品”的全流程溯源体系,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全程追溯;企业不仅通过了GMP、GAP认证,还获得美国、欧盟有机认证资质。
“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是‘皇封参’对市场的承诺,也是对吉林红参品牌的责任。”高庆海的话掷地有声。
新起点
让吉林红参走向世界
今年6月,工信部发布《首批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培育名单》,吉林红参制品成功入选。这让高庆海倍感振奋:“这标志着吉林红参正式跻身国家特色食品战略梯队,为我们走向世界创造了新的机遇。”
站在新起点,高庆海希望“皇封参”能以“领头雁”的姿态,推动吉林红参在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和市场开拓中全面发力。
——在文化上,深挖“皇家参场”与“非遗技艺”双重文化内涵,建设集文化展示、非遗技艺体验、健康科普于一体的文化展馆;
——在科技创新上,以现有的“提高红参皂苷RG3的制备方法”为基础,突破更多红参有效成分提取、功能型产品研发的关键技术瓶颈;
——在市场开拓上,在北京、苏州等地联合当地医药机构合作设立中医馆,推动吉林红参产品与消费者“面对面”,助推吉林红参在中医药市场提升影响和所占份额。
回顾来路,苍翠横亘,参香如诉;展望前程,百尺竿头,顶峰可期。
从承载皇家参场的深厚历史,到引领产业创新的时代使命,“皇封参”始终与吉林红参的发展同频共进,不断攀登产业高峰。以匠心为根、以科技为翼,推动吉林红参产业迈入全新发展阶段。皇封参,这颗源自长白山脚下的璀璨明珠,正在守正创新中传承发展,书写吉林红参崭新的时代传奇。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