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金色的阳光,徜徉广袤的田野,白山松水,“丰”光无限,大美吉林,稻谷飘香。肥沃的黑土地上,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处处可见农民喜悦的笑脸。
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使命。对于吉林来说,粮食是骄傲,更是责任。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吉林的首要担当。
综合各方面分析预测情况,今年全省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为丰收里的中国,添上一抹金灿灿的“吉林成色”。
沃野厚土、广种多收。这份耀眼的“丰收答卷”,底气源自“藏粮于地”的扎实实践。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随着黑土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发利用西部地区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一项项“藏粮于地”的硬核举措落地生根,持续扩容耕地数量、提升综合产能,为粮食丰收筑牢坚实底座。
走进梨树县郭家店镇东黑嘴子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连片的玉米地里,一场玉米测产活动正有序开展。来自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农业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们深入田间,为合作社的丰收成果“把脉称重”。
专家们严格按照测产标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块,通过划定取样区域、测量面积、收割脱粒、称重计算等一系列规范流程,对丰收成果“精准把脉”。
“合作社200公顷玉米,刚经过测算,亩产突破900公斤,比去年高出一截!” 拿着测产数据,合作社负责人齐洪波难掩喜悦。
“我这一直照着‘梨树模式’来种植管理,通过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等方式,不仅养了地力、护了生态,玉米的抗逆性和产量也跟着往上走。” 齐洪波话语里满是对丰收的自豪。
作为东北平原黑土地核心区,吉林26个市县的7202.4万亩典型黑土区,贡献了全省80%左右的粮食产量,是名副其实的“金色粮仓”。
守着黑土地,反哺黑土地。通过多年持续探索,吉林成立黑土地保护领导小组,颁布实施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建立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形成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
针对东、中、西部黑土区的不同特质,吉林因地制宜构建黑土地保护路径,示范推广5种保护性耕作技术,切实保护利用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从单一技术的“点”到系统治理的“面”,目前,全省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超过4000万亩,稳居全国首位。
“土地者,民之本也”。在守护黑土地的同时,吉林着眼耕地潜力的深度挖掘,将西部盐碱地转化为粮食增产的“新引擎”,为 “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注入强劲动力。
曾经十年九旱的大安市,依托河湖连通、引嫩入白等工程,逐渐形成江河泡沼互济的生态水网,昔日的“不毛之地”蜕变为高产稳产的“希望田野”。
走进大安市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一期五标段,400多公顷水稻田如金色绸缎铺展,沉甸甸的稻穗在秋风中翻涌,漾起层层金浪。
“水稻长势良好, 10月中旬就能收割,预计每公顷产量约7500公斤。”大安市牛马年公司改良种植负责人李盘江话语里满是期待。
从“白茫茫”到“金灿灿”,大安市以“政府主导、市场化实施”为抓手,汇聚优质企业,创新形成“以水定地、集中连片、生态改良、良种自育和现代化生产经营”的“五位一体”盐碱地水田治理“大安模式”,破解了苏打盐碱地治理难题。
“年产优质大米8400吨左右,市场口碑越来越好。”谈起收成,大安市龙海灌片03片区种植项目(二区块)种植基地负责人冯振南喜上眉梢。
如今的吉林,670多万亩盐碱地通过100多个治理项目“旧貌换新”,成功整治开发200多万亩,新增耕地80余万亩,年增产粮食近10亿斤,让“后备资源”真正成为“增产粮仓”。
广积粮谷,兴修水利,务本兴农。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集农机、农艺、水利等技术于一体的农业综合系统工程。
为进一步提升农田设施保障能力,今年,我省印发《吉林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并将其列为“一把手”工程,全面推行“建设、运营、管护”一体化模式。越来越多的零散地块通过实施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位一体”综合配套建设,变成了“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田。
让“粮田”升“良田”,今年,全省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力争“建一亩、成一亩、优一亩”。
藏粮于地,藏的是底气,守的是粮安,这正是吉林书写丰收答卷的核心密码。以敬畏之心护好黑土,以创新之力唤醒盐碱地,在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上持续贡献吉林力量,擦亮“金色粮仓”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