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三农

“科技范儿”绘就“丰收图”

本报记者 王伟

金秋十月,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的榆树市,再次铺开了丰收的画卷。广袤的黑土地上,一台台联合收割机轰鸣作响,在齐刷刷的玉米“方阵”中穿梭,将一个个饱满金黄的玉米棒收入“囊中”。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们洋溢着喜悦的笑脸,他们传递着一个共同的消息: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在榆树市环城乡桂家村,榆树市增益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占有掰下一穗玉米,双手捧到记者眼前,眉眼间满是藏不住的喜悦:“你瞧瞧这棒子!籽粒挤得密密实实,几乎找不出秃尖,这成色比去年还要好!照这么看,一公顷地突破3.6万斤,稳稳当当!”

马占有的信心,源于他身后那1000多公顷的“科技田”。从9月24日开始,合作社的5台收割机同时开动,目前已收获170多公顷,一幅波澜壮阔的秋收画卷正徐徐展开。

然而,今年的丰收图景,与以往有了“质”的不同。这满仓金灿灿的玉米,不仅仅是黑土地的天然馈赠,其背后更跃动着一串串无形的“代码”、一组组精准的“数据”和一项项硬核的“创新”。这片土地,正经历着一场由内而外的科技革命。

这一切,源于省农科院与榆树市的一场“强强联姻”。作为全省主粮作物产能提升示范县,榆树市成了先进农业科技最佳的“展示窗”与“示范田”。

在增益合作社的田地里,科技的印记无处不在。播种深浅、株距行距,施肥时机、用药用量……这些以往凭经验的“农活儿”,如今全部被量化成标准化的“技术指令”。“我们用的是省农科院推荐的‘优等生’品种,再配上量身定制的精准栽培技术,专家还经常下来指导,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咱们心里特别有底。”马占有说。

这场“联姻”结出了沉甸甸的硕果。不久前,榆树市主粮作物产能提升现场会就在这片科技示范田里举行。专家们轮番上阵,通过实地演示和线上直播,将“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高产群体构建”等硬核技术,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

“去年,我们这片示范基地的玉米,实测亩产达到了963.5公斤,比普通田地增产超过10%。”省农科院研究员程正海信心满满地透露,“从今年的长势看,我们有信心再创新高!”

榆树黑土地上的这场丰收,远远超出了产量数字本身。它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昭示着中国的粮食安全,必须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坚实基础之上。它向全省乃至全国示范了一条清晰的路径:如何通过科技赋能,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蓝图,绘制成田间地头的丰收实景,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