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翩跹非遗”传统舞蹈展演在吉林市人民广场热闹开演,来自不同民族的非遗舞蹈轮番登场,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当日15时30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农乐舞率先登场。舞者们身着传统服饰,踏着古老的舞步,以圆形布局暗合秩序,队形变化象征农耕周期,从《清场》到《娱乐》八个环节,完整呈现仪式脉络,满、汉、回等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让现场观众连连惊叹。“第一次近距离看农乐舞,每个动作都有讲究,就像在看一部活的农耕文明史!”市民李女士举着手机记录,生怕错过精彩瞬间。
紧随其后的是汉族大秧歌表演,展现的是经典阵容,手持手绢、扇子的舞者们踩着高亢红火的鼓点,时而诙谐扭捏,时而欢快跳跃,将丰收的喜悦与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展现得淋漓尽致。国家级非遗乌拉满族秧歌更显独特,领队手持马叉指挥,舞者们演绎着源自“莽式舞”的九折十八式动作,《朝天子》曲牌的伴奏声中,旗服、旗头的鲜明服饰,让满族文化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回族舞龙与东北大拉花也不甘示弱,龙身翻飞间寄托风调雨顺的愿景,反串表演的大拉花则以“男扮女娇俏、女扮男英武”的巧思,逗得观众笑声不断。
在舞台展演的下半场,非遗舞蹈的魅力愈发浓烈。市级非遗朝鲜族手鼓舞中,舞者们或持鼓棒轻敲,或徒手击鼓,鼓点与“拧、倾、交叉”的造型交织,尽显朝鲜族舞蹈的细腻优美;蒙古族舞蹈《萨吾尔登》中,舞者以灵动的上肢动作模拟骏马奔腾,节奏鲜明的舞姿勾勒出草原风情;国家级非遗乌拉满族陈汉军单鼓舞压轴登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洪年带领团队,用铿锵的鼓点与庄重的舞步,再现满族萨满文化的独特韵味。此外,朝鲜族长鼓舞的优雅、乌拉满族陈汉军花鼓舞的刚劲,也让现场掌声此起彼伏。
“非遗舞蹈不仅是好看的表演,更是能触摸到的文化根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吉林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传承人张洪年表示,通过非遗传统舞为祖国庆生,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此次展演汇聚5个民族、10项非遗舞蹈项目,既展现了吉林市非遗传承的丰硕成果,也让千年文明在舞动中焕发新活力,为国庆佳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