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三农

田埂上的“丰收歌”

——踏访长岭县四间房村

本报记者 闫虹瑾 通讯员 王晓

长岭县流水镇四间房村高标准农田里,轰鸣的农机往来穿梭,卷起层层金浪。 本报记者 闫虹瑾 摄

占超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陈占超向记者介绍秋收情况。 (长岭县委宣传部供图)

扫描二维码关注“翠花走千村”闫翠花的沉浸式体验

十月的风掠过松辽平原,长岭县的黑土地像被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翠绿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沉甸甸的金黄,那是属于丰收的盛装,铺满了无边无际的田野。

在这鎏金溢彩的时节,记者走进长岭县流水镇四间房村,目光所及皆是欢喜。玉米地里,饱满的玉米棒在阳光下泛着油润的光,风一吹,“哗啦啦”的脆响顺着风飘过来,那是黑土地在向耕耘者诉说丰收的喜讯。

田野间早已热闹起来,轰鸣的农机往来穿梭,卷起层层金浪。农人的笑声、机器的轰鸣、谷物的清香,在天地间交织成一曲动人的秋之乐章。这是长岭最动人的时节,是黑土地用满仓 “优粮”交出的亮眼答卷。

“上来吧!带你体验下咱这‘铁疙瘩’的威力!”循着声音望去,大型玉米收割机旁,农机手张磊师傅正笑着朝记者招手,黝黑的皮肤上挂着汗珠。

踩着梯子攀上收割机,纵身钻进驾驶舱。狭小的空间里,张师傅正稳稳握住操作杆,双手布满老茧,指节粗大,却在操控按键时格外灵活。

“坐稳喽,咱这就往玉米地里开!”张师傅话音刚落,轻轻推下操作杆,转动方向盘,收割机缓缓向前挪动,引擎的轰鸣声瞬间变得浑厚,震得脚底都微微发麻。仪表盘上,收割面积、作业速度、粮仓存量等数据实时跳动,像是在为这场丰收倒计时。

张师傅的目光紧紧锁着前方的玉米垄,左手不时微调方向,右手精准控制着割台高度:“这台大家伙,割台宽4米多,一次能收6垄玉米,摘穗、剥皮、秸秆粉碎一步到位!”话音未落,割台锋利的割刀已“咔嚓”一声“咬住”了玉米秸秆,一排排玉米秆应声而断,动作干脆利落。

记者凑到观察窗旁,只见摘穗辊飞速转动,饱满的玉米穗被稳稳接住,外层的苞叶顺着排杂口纷纷脱落,露出金灿灿的穗轴,顺着传送带钻进粮仓。收割后留下的秸秆被粉碎成细小的碎屑,均匀地撒回田间,化作来年滋养黑土地的有机肥。

风从车窗缝隙钻进来,裹挟着玉米的清甜和泥土的湿润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深吸一口——这是丰收的味道。

“从早上6点到晚上8点,一天能收20多垧地。” 张师傅抹了把汗,语气里满是感慨,“现在这农机真是太方便了,要是搁以前人工收,一家人全上阵,一天撑死也就收3垧地,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看着这满车的“金疙瘩”,记者真切感受到,这轰鸣的机器里,装着的不仅是高效便捷的现代农业,更装着农户们沉甸甸的希望。

爬下收割机时,占超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陈占超正忙着指挥运输车装粮,金黄的玉米从收割机上倾泻而下,“哗哗”地涌入车斗,他脸上的喜悦藏都藏不住:“我这403垧玉米地,从10月5日就开镰了,照这速度,25日左右就能全部收完!”

“今年收成咋样?”记者忍不住问道。

“每垧地能打到3万斤以上!”陈占超的声音里满是自豪。

3万多斤!记者不禁心头一震。要知道,2024年全国玉米平均亩产才439.45公斤,即便吉林有黑土地优势,长岭地处全省西北部,部分土地还带着盐碱化“硬伤”,这产量却远超平均水平。到底藏着什么“种粮秘方”?

陈占超像是看穿了记者的疑惑,笑着说:“你看咱这地,全是‘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

“玉米在种植的时候,我们将一根根黑色胶管埋在其根部。这些‘水肥一体化’的滴灌带,像给玉米接上了‘营养餐管’,将每一滴水、每一滴肥精准送到玉米‘嘴边’,就像给庄稼吃‘小灶’。” 陈占超解释道。

“咱这儿十年九旱,以前种地全看天脸色,天不下雨,庄稼就蔫头耷脑。”陈占超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现在有了这技术,不仅能节水30%,施肥利用率还能提高20%以上,每垧地稳稳增产1000斤。既省了成本,又减少了污染,真是一举多得。”

正说着,他又掰着手指头细数起合作社的 “科技法宝”:精准播种让每一粒种子都能找到合适的“家”,保护性耕作让黑土地越种越肥,还有科学施肥、绿色防控、合理密植……从春播时农机的精准作业,到生长期专家的田间指导,再到如今的颗粒归仓,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靠科技,政府还发各种补贴!”一个洪亮的声音插了进来,蹲在田埂上的农民王国中笑着凑过来,对记者说,一开始他们这些老把式还不信,觉得“庄稼活儿哪用这么多新花样”,直到看到这实实在在的产量,真是服了!

记者跟着他蹲下身,指尖触到田埂上的黑土,湿润松软,还带着阳光的温度:“王大哥,您这‘服了’的背后,肯定不只是产量高了吧?腰包里的钱是不是也实打实鼓起来了?”

“那可不!”王国中粗糙的手指在膝盖上一笔一画地算着账:我把家里2垧地托管给合作社,光这一项每年就有3万元收入。平时在合作社干田间管理,一年下来能挣8万元。到了年底,合作社还有二次分红,差不多能分1万元左右,加起来算一算,每年能挣12万元以上。

他眼里满是笑意:不用再背井离乡打工,每天守着自家的地,看着庄稼长得旺,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明年还打算跟着合作社干?”记者笑着问。

“那必须的!” 王国中站起身,攥紧了拳头,眼神里满是干劲,“跟着合作社,有技术、有销路、有钱赚,在家门口就能把日子过红火,这积极性能不高嘛!”

四间房村的丰收图景,正是长岭县农业发展的生动缩影——从优化农业结构到科技创新赋能,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到合作社抱团发展,这片黑土地上的耕耘者们,正用科技的钥匙打开增收的大门。

【背景链接】

2025年,长岭县粮食播种面积任务指标为474.2万亩,粮食总产量任务指标为40.9亿斤;

预计粮食作物总产量将达到42.14亿斤,其中玉米40.1亿斤、水稻0.69亿斤、大豆1.1亿斤、花生0.6亿斤;

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85万亩,其中示范田面积达6.2万亩;

组织实施“一喷多促”等统防统治项目56.1万亩;

实施玉米单产提升项目20万亩;

落实单产提升关键技术27.02万亩次;

建设高标准农田30万亩;

实施保护性耕作494万亩……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黑土地的馈赠,更是科技兴农的力量,是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底气。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