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三农

秋日王奔“丰”景线

张妍 本报记者 毕玮琳

秋日的阳光洒满双辽市王奔镇的每一寸土地,田间地头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与丰收的气息。放眼望去,火红的辣椒如一串串玛瑙挂满枝头,翠绿的大葱挺拔整齐,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不停,农旅小镇上游人如织。一幕幕生动的场景,共同勾勒出这里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近年来,王奔镇依托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不断挖掘产业发展潜力,通过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精心打造农业品牌、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成功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乡村秀美的振兴之路。

双辽市王奔镇原名高家炉区。1945年,河北人王奔(原名王庆福)赴东北,后任该地区长,1946年5月因叛徒出卖,遭敌人杀害,年仅25岁。为铭记英烈,双辽于1948年将其改名王奔区,后设王奔镇,还立碑缅怀,传承红色记忆。

在宏伟村辣椒种植基地,记者看见成片的辣椒长势喜人,青翠欲滴的枝叶间挂满沉甸甸的果实,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当前,村里14公顷辣椒已成熟,并于10月中旬集中采摘。参与种植有10户农户,这里也是全镇农业转型的标杆。这14公顷辣椒田,不只是一片庄稼地,更是10户农户的致富希望。为保产量提品质,村里专门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定期到田间地头指导科学种植,从育苗、施肥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提供技术支持。

走进呈祥村连片的大葱种植基地,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葱香。放眼望去,20公顷葱田整齐排列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今年我们引进了新品种,采用标准化种植技术,葱白长、葱叶绿,口感脆嫩,辣中带甜,在市场上特别抢手。”村党支部书记陈文福拔出一株大葱向记者展示。更令人欣喜的是,全镇创新推出的“路边经济+庭院经济”模式,让80公顷闲置土地焕发新生,80%的边角地种上了经济作物,昔日的“方寸地”变成了农户的“增收园”。

在光明村,合作社创新推出的“花生+菌类”轮作模式让村集体和村民受益匪浅。“花生和菌类轮作,不仅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还能提高土壤肥力。”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说。这种种植模式让土地得到了充分的休养和利用,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仅此一项,村集体每年就能增收15万元。村民们不仅可以通过土地入股拿到分红,还能在合作社打工赚工资,实现了双重增收。

巨兴村的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作响,一派繁忙的景象。小麦经过清理、研磨、筛选等一系列深加工工序,变成了高品质的精品面粉。“我们采用两茬种植模式,让土地的效益翻了一番。再加上这个加工厂,把小麦加工成精品面粉,又能让粮食增值30%。”村党支部书记赵德仁说:“以前小麦直接卖,价格低,现在经过加工,附加值提高了,村民们的收入也跟着增加了。”

加工厂的建立,不仅解决了村里小麦的销路问题,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许多村民在加工厂上班,每月都能拿到稳定的工资。同时,加工厂还带动了周边运输、包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在宝山村,乐野小镇的300公顷水稻在“十一”国庆节后迎来收获,而其探索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早已让这片乡村焕发出新活力。每逢节假日,游客纷纷前来,或是体验农耕乐趣,或是品尝特色美食,或是选购农特产品。这种模式不仅让周边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更成功打造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