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必胜——中俄美术作品展”上,沈尧伊创作的巨幅油画《在太行山上》以其深沉厚重的艺术语言,将观众带入那段军民同心、共御外侮的峥嵘岁月。
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吉林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所长陈思认为,这幅作品最动人之处在于其独特的构图深意。“画家匠心独运,将男女老少等民众与巍峨的太行山体形成深刻的‘异质同构’。沉默如史书般厚重的山体,与跃动的人群,共同镌刻下属于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这种精妙的艺术构思,生动诠释了人民的力量,唯有人民,能成山岳;唯有与人民站在一起的军队,方能坚不可摧。
画面中精心刻画的细节尤为耐人寻味。陈思进一步赏析:“手风琴、小提琴、琵琶、二胡等乐器,与战士腰间的手枪、儿童团员手中的红缨枪相互映衬。这些器物绝非简单的陈列,而是一场动人的合唱,隐喻着在民族存亡的至暗时刻,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在战火中锻造融合。”这些精心设计的细节,让作品在宏大叙事中饱含人性的温度。
在艺术语言上,沈尧伊也有创新之处。他将版画的硬边线性语言融入油画创作,使人物如金石篆刻般深深嵌入画面空间,赋予作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低饱和度的暖褐色主调,既沉淀出历史的厚重感,又通过精妙的明度对比,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传递着革命理想主义生生不息的温度。画家还通过对夕阳光辉的诗意描绘,为沉默的山石披上圣洁的光辉,让温暖的光晕浸染每个人的衣襟和面容。这种艺术处理,不仅展现出苦难中的生命活力,更彰显出不可摧毁的精神力量。
《在太行山上》是艺术家以慧眼捕捉并放大了潜藏于太行山军民血脉深处的精神基因,一种在极端环境重压下,由崇高的革命信仰所支撑、由鱼水情深的军民关系所滋养的乐观主义与进取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