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东北师范大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教师团队——

七秩耕耘护生态 薪火相传映初心

本报记者 刘晓娟

在松嫩平原退化草地修复现场、在龙湾湿地监测点、在教学科研一线,东北师范大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教师团队已坚守了70年。这支团队以A类学科为基、以国家级平台为翼,在生态系统研究的沃土上深耕不辍,不仅让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业科学等学科跻身世界前1%,更用科研成果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东师力量”,团队获评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负责人王德利教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20世纪50年代,我国草地生态与湿地生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祝廷成、柴岫等学者在东北大地开启了生态研究的征程,这便是东北师大生态系统生态学教师团队的起点。

70年来,团队从几人探索发展为57人的“学术劲旅”,建立了“著名学者领军、中青年骨干攻坚”梯队,形成了一支包括王德利、冯江、王岭、孙伟、于晓霏、江廷磊、王俊锋等国家高层次人才在内的强大的科教力量;构建起覆盖教学科研的“全链条”平台矩阵,拥有国家生态学/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台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1”引智基地等关键平台。

“研究生态不能‘纸上谈兵’”是团队传承的理念。围绕国家需求与学科前沿,团队凝练出生态系统生态、草地放牧生态、全球变化生态、动物行为与进化生态、湿地生态与污染控制5个特色方向,实现“理论突破到实践应用”闭环。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草原修复项目中,科研人员顶寒风布设样地,修复技术让退化草地焕发生机;“北方草地资源开发”项目中,“草畜平衡”方案既护生态又助牧民增收。截至目前,团队拿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发表国际权威期刊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培育13个牧草新品种,编制8项行业与地方技术标准,获52件发明专利及3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这些成果并非“象牙塔理论”,而是落地的“生态良方”:退化草地修复技术在东北推广,草地放牧管理方案支撑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野生动物疫病防控研究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

团队同样重视人才培养。教授全员为本科生授课,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生态学导论》印刷17万余册,被60余所高校选用;学生跟着老师野外布设样方、监测数据,在实践中理解生态;团队设专项基金支持教材编撰,《环境与生态类野外实习指导》服务多所高校,团队培养的学子遍布生态领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新鲜血液”。

为打破学科壁垒、激发创新活力,团队设立多个人才支持项目,鼓励支持优秀青年学者开展前沿探索;团队每年举办“草地生态与可持续管理国际研讨会”等高端会议,送青年教师赴国际一流高校交流学习,让他们在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中崭露头角,在国际生态学大会上发声。

作为国家生态领域的“智库”,团队多次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王德利牵头提出的《关于调整“围栏禁牧”实施的建议》为草原生态保护政策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冯江牵头提出的重大科学问题入选中国科协2020年10个重大科学问题之首,其《科技工作者建议》为国家生物安全体系构建贡献了东师的科学智慧。

在科普一线,同样活跃着团队的身影,他们通过撰写科普书籍、开设在线课程、建立科普网站、开展生态文明理念宣讲、举办“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从松嫩平原到国际舞台,从课堂讲台到实践一线,这支团队用70年坚守证明生态研究的科学价值与使命担当。未来,他们将继续以学术为笔、初心为墨,在生态文明建设画卷上书写更多“绿水青山”的东师篇章。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