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悬赏20万元寻找救命恩人”的系列视频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自媒体账号“宋雨霏”以“溺水被救女子”的身份,讲述了一段辗转寻恩的感人故事,短短十余条视频收获数万点赞,却最终被警方揭穿——这竟是一场为博流量精心设计的骗局。策划者宋某雪、何某龙等人通过捏造人设、摆拍虚假情节,企图“起号”牟利,最终宋某雪、何某龙被依法行政拘留,同伙人陈某胜、吴某辉、林某燕、宋某被依法处以罚款。这场闹剧的落幕,不仅撕下了虚假叙事的伪装,更敲响了网络生态的警钟。
从“海边溺水”到“重金悬赏”,视频中跌宕起伏的剧情一度让众多网民动容。然而,当真相浮出水面,所谓的“恩情”与“追寻”不过是按剧本演绎的戏码。这种将社会善意视为流量工具的行为,本质上是“狼来了”的现代翻版。若放任此类虚假摆拍泛滥,真正需要帮助的声音可能被淹没,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纽带也将被无情撕裂。长此以往,网络空间何以承载真实的悲欢与互助?
此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从“贫困卖惨”到“见义勇为摆拍”,部分自媒体为牟利不择手段,背后是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编造爆款剧本、操控情感共鸣、收割粉丝流量,最终通过带货广告变现。这种“起号—吸粉—变现”的模式,恰恰利用了平台算法的偏好和网民的朴素情感。而当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时,投机者便甘愿铤而走险。
此次公安机关的迅速介入,彰显了依法治网的决心。唯有让违法者付出代价,才能形成有效震慑。然而,治理虚假摆拍不能仅靠事后追责,更需要平台加强内容审核、优化推荐机制,从源头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同时,每一位网民也应成为“谣言粉碎机”,对煽情故事多一分理性质疑,对可疑信息少一次盲目转发。唯有法律铁拳与公众监督协同发力,才能让流量回归真实,让善良不被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