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看,这颗糖可好吃了,咱们先说好——看完喉咙,它就归你,好不好?”上午11时50分,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儿科诊室内,庄玲伶微微俯身递上糖,与哭闹的小女孩定下了一个小小的“甜蜜约定”。
诊室门外长椅上,几位抱孩子的家长目光总往诊室门内瞟,指尖轻拍孩子后背,却没人催促——他们都懂:庄玲伶不看完最后一名患儿,绝不会结束上午诊疗。
此时已是医生的午休时间,但庄玲伶却没有半分急躁,给每个孩子问诊,她的白大褂口袋就像个“魔法百宝袋”,永远装着各种口味的糖。
“儿科是‘哑科’,孩子不会说疼,只会用哭表达害怕。”庄玲伶说,从医20多年来,她口袋里的糖果是和患儿的“沟通密码”。她曾接诊一名抽动症男孩,孩子缩在家长身后,肩膀耸动、喉咙发怪声。庄玲伶掏出印着奥特曼的糖果,陪男孩聊动画片,待他放松后,几分钟就摸清病情。后来男孩来复诊,总会喊“糖果妈妈”,十分配合看诊。
让人意外的是,这位“救星”医生的诊室墙上连一面锦旗都没有。家长送锦旗,她总是婉拒:“孩子健健康康的比啥都强,您多花心思帮孩子养成按时作息、清淡饮食的好习惯,比送我锦旗更实在。”没挂的锦旗被叠在柜子里,家长们口口相传的“找庄大夫放心”,成了最珍贵的“荣誉墙”。
时钟指向12点半,最后一位患儿是反复咳嗽的小男孩。庄玲伶给男孩妈妈讲清病因,叮嘱“别吃凉水果”“睡觉盖好肚子”。送走一家人,她靠在椅背上揉腰,一上午都没顾得上喝口水,桌上还放着下午查房记录和授课讲义,可想起孩子们的笑脸,疲惫便消散了。
这份温柔,始于童年见父亲为邻里治病时埋下的“行医”种子。后来,师从国医泰斗王烈与导师李立新,她更将“大医精诚”刻入心底。遇到家长因担忧孩子而执着输液,她会解释中医“四诊合参、整体观念”:“不能只看症状,得结合孩子精神、舌苔、饮食作息找办法,不少孩子靠中药调理两周就好,还能少挨针。”她深知,比起药物,家长更需要的是理解与安心,所以总会多花几分钟疏导他们的情绪。
2023年秋天的一个午后,诊室里走进来一个挺拔的少年,他双手捧着一封叠得整齐的信,轻轻递到庄玲伶面前:“庄阿姨,小时候我总发烧,是您每次给我开药,还总给我糖吃。以后我也要当医生,想跟您一样温暖别人。”读着信,庄玲伶眼眶湿了——口袋里的糖果、延迟的午饭,不仅治愈病痛,更在孩子心里种下爱的种子。
如今,“糖果妈妈”的口袋依旧鼓鼓囊囊,与患儿的“甜蜜约定”也从未间断。她仍会在问诊前递糖、约定,看完所有患者才去吃饭,随后赶去住院区、教室或会议室。“只要看到孩子们笑着离开,就值了。”阳光落在她脸上,温柔得像极了她掌心的糖,守护着无数孩子的健康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