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市州·四平

深耕资源沃土 赋能振兴发展

——四平市推进自然资源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高鸿 杨率鑫 王秀

四平城市新貌。 李坤 航拍

四平市态势感知监测系统,有效提升了动态监管水平。

四平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连夜为吉林工程职业学院办理规划手续。

顺邦智慧农机生产制造基地项目开工建设。

梨树百万亩绿色食品玉米标准化基地核心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道无为而无不为。”近年来,四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持“求真务实、恪尽职守、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锚定“保障发展、保护资源、服务民生”核心使命,改革创新,实干笃行,在国土空间优化、耕地保护、要素保障、民生服务等领域持续发力,守护着一方水土的和谐与繁荣,交出了一份亮丽的“自然资源答卷”。

规划引领—

绘就全域发展“新蓝图”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国土空间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导航图”,四平市自然资源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规划先行”破发展难题,以“服务提速”助项目落地,科学布局、精准施策,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筑牢空间支撑。

围绕构建“三区六脉、一轴两带、多点支撑”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四平市率先实现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获批实施,同步推动交通、能源、水利等专项规划与总规划深度衔接,将各类规划统一纳入“一张图”管理,破解了“规划打架”难题。为保障重点项目落地,在省自然资源厅支持下,精准优化调整城镇开发边界141.79公顷,为金钛新项目腾出发展空间;紧扣长春都市圈战略,编制完成生态同治、交通同网、产业同兴、服务同城发展规划,将东北智慧陆港项目纳入产业谋划“储备库”,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在城市更新领域,按照“急用先编”原则,在市本级开发边界内划定63个详细规划单元,完成多宗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让城市建设既有“颜值”更有“内涵”。乡村振兴战场上,严格对照《吉林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对已批复村庄规划进行修编整改,打造百村示范村,形成“一村一特色、一村一风貌”的乡村图景。梨树县孟家岭镇孟家岭村依托村庄规划,整合闲置土地发展果品种植产业,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2000余元,规划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以前,村里路不通、产业散,现在,有了规划,不仅环境越来越美了,还能在家门口赚钱,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村民王秀莲的感慨,道出了村庄规划给乡村带来的深刻变化。

吉林工程职业学院作为全省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近年来,随着在校生规模持续扩大,学生住宿紧张、实训场地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拟建的综合实训楼(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六号学生公寓楼等项目,不仅是学院补齐办学短板的迫切需求,更是推动四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工程。在得知项目初步意向后,四平市自然资源局没有“坐等企业上门”,而是主动上门服务,与学院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多次面对面交流,工作人员很快掌握了项目推进中的“堵点”——项目选址地块现状复杂,建设依据是否充分、用地规模如何划定、土地权属关系梳理等问题,都可能成为后续审批的“绊脚石”。为了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局领导先后数次带队前往现场踏勘。在杂草丛生的待建地块上,他们拿着规划图纸与现状反复比对;在项目协调推进会上,他们会同学院负责人逐一提炼问题、拆解任务。正是这种“向前一步”的服务意识,将行政许可关口大幅前移,帮助学院理清了项目推进思路,有效避免了后期因前期准备不足导致的“来回跑”“反复改”,为项目快速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以前办项目,总担心前期规划考虑不周全,现在有自然资源局提前指导,我们心里踏实多了!”学院工作人员王一帆说。

守土尽责—

筑牢耕地保护“防火墙”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作为农业大市,四平市始终把耕地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创新机制、强化监管,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

构建“田长制+”综合监管体系,是四平市耕地保护的“关键一招”。推动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健全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全市建立“4+1”监管组织架构,落实四级田长和网格员工作职责,推进“多长合一”,实行“田长+纪检组组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公安局长”协作机制。加强数字赋能应用,结合四平态势感知平台,推动耕地动态监测监管全面建设,建立耕地“天上看、地上巡、网上管”综合立体监管体系。该创新经验做法,先后被上海东方卫视、央视《朝闻天下》、吉林卫视报道,成为全省耕地保护的“四平样板”。

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决落实“先补后占”“以补定占”耕地占补平衡管控机制,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和指标管理不断强化,精准把握补充耕地指标市域统筹政策,为重点项目落地扫清障碍。吉电股份绿色甲醇项目建设中,市自然资源局紧急调剂补充耕地指标300亩,确保项目如期开工。吉电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得益于市自然资源局高效解决补充耕地指标难题,企业新能源项目得以及时落户,为四平能源结构优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该新能源项目的顺利推进,不仅将推动四平能源体系向绿色化、低碳化、可持续化方向加速转型,为区域能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还将创造多个就业岗位,直接带动本地劳动力就业,同时为四平经济总量增长注入新活力。

永久基本农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屏障。几年来,四平市自然资源局始终将耕地保护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强化耕地保护责任落实、严格用途管制、推进耕地质量提升等一系列举措,持续推进耕地流入工作,完成全市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与此同时,作为优化耕地布局、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重点工程 — 双辽市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正加速推进,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新增耕地397公顷,进一步扩大有效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等级,直接增强区域粮食生产能力。

要素保障—

激活项目落地“新引擎”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经济发展的征程中,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犹如粮草,至关重要。四平市聚焦项目建设“痛点”“堵点”,创新服务模式、优化审批流程,以高效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加速跑”。

建立“要素保障服务站+网格化管理”双轮驱动机制,在重点区域设立7个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服务站,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提前介入,领办帮办,主动上门对接企业,提供规划条件、工程方案、土地出让等“全链条”服务。对城区土地资源进行“地毯式”排查,划分24个网格、448个地块,建立“图、表、册、库”一体化台账,并选取优质存量地块制作“招商地图”,为项目供地提供“精准导航”,实现了土地资源全覆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

四平顺邦农机制造有限公司的“顺邦智慧农机生产制造基地”项目,是吉林省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四平市“十四五”产业升级标志性项目,计划建成四平首个“5G+智能农机”全链条生产基地,投产后年产值最高可达12亿元,能直接带动500人就业,对推动四平农机产业数字化转型意义重大。但项目推进之初,却因土地历史遗留问题陷入停滞——企业通过拍卖取得一家企业厂区后,发现部分土地征收程序未完成注销,4栋厂房因年代久远灭失需办理灭籍,且原权利人拒不配合。同时早期土地与房屋权利人不一致,导致不动产转移登记“卡壳”。“项目早一天开工,就能早一天抢占市场,可手续办不下来,我们真是急得团团转!”公司相关负责人付德南回忆。得知企业困境后,要素保障服务站第一时间介入,联合不动产登记中心成立专项工作组,连续2周深入地块,架起相机记录房屋原址地貌,对接法院、工信部门调取5份司法文书和资产处置记录,用“影像+文字”双档案为灭籍提供依据;针对土地界址难题,又携带专业设备蹲守现场7天,对照1998年规划图逐点核对边界,修正变更点位,形成完整的《权籍调查表》。在审批环节,推行“并联审批+延时服务”,将原本15个工作日的流程压缩至7天。最终,企业在2025年2月28日同步拿到土地与房屋的《不动产权证书》,3月4日项目顺利启动。

审批效率的提升,是优化营商环境的“直观体现”。通过“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将247项行政许可及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从7472天压缩至822天,整体压缩89%。推行“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合并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用地批准书》;实行 “多测合一”“多验合一”,避免项目重复测绘验收,为企业减轻了成本负担,赢得了发展先机。

受益于高效要素保障的吉林工程职业学院,于2025年5月26日17时许,因申请专项资金,急需办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但部分要件尚未齐备,且申报时间紧迫。四平市自然资源局立即开启“急用先审、快发快办”绿色通道:空间中心打破部门壁垒,组织多部门制定“作战图”,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针对线上审批技术难题,又多次对接省自然资源厅和市政务服务大厅,提前排除系统障碍;同时邀请学院、测绘单位、规划编制单位联合办公,对材料、图纸、数据逐一审核,发现问题当场修改。5月26日晚,加班至近23时,成功完成出证,为学院争取专项资金赢得了宝贵时间。

“感谢贵局在盘活原工程机械厂项目用地及工程规划手续办理中,提前介入、并联审批,为项目落地奠定了扎实基础。”2025年5月30日,四平顺邦农机制造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付德南代表顺邦农机,给市自然资源局送来锦旗;6月6日,吉林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邢永一行也带着题有“科学规划促校地融合,专业高效展公仆风采”的锦旗,向工作人员表达谢意。两面锦旗,标志着企业和学校对四平市自然资源局要素保障工作高度认可。

民生为本—

织密幸福生活“保障网”

四平市始终把关乎民生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在不动产登记、地灾防治、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等领域持续发力,让民生福祉更有“温度”。

破解“无籍房”难题,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2017年,四平市率先启动解决“无籍房”工作,至2020年4年间,全市累计解决14.94万户、1241万平方米、涉及30多万人口的“无籍房”问题,该项工作获国务院大督查充分肯定;2023年至2024年,又为61个问题小区21459户居民解决住宅手续不全问题,此举得到了省自然资源厅和四平市委、市政府的表扬。

除了居民“无籍房”,企业历史遗留的不动产登记问题,同样是影响发展的“心头病”。四平宏宝莱饮品股份有限公司就被这样的难题困扰了十余年。2011年,原宏宝莱集团经市政府批准改制为现公司,2012年重组期间,宗地内一处2216.34平方米的房屋因计划拆除且产权证丢失,未纳入改制流程,导致同一宗地上出现“两个权利人”。此后,企业虽持续使用该房屋,但因无合法产权证明,办理抵押登记受阻,融资渠道受限。“每次跟银行谈贷款,都卡在这个产权问题上,我们真是有劲使不出。”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2025年,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在“助企纾困”排查中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即成立专项工作组,首先“抽丝剥茧”理脉络,调取企业改制文件、土地权属档案等20余份材料,走访原企业老员工和税务部门,历经3次现场勘查、5次协调,终于明确“改制后企业为实际权利人”;针对“契税免征”难题,他们对照相关政策,协助企业准备十余项佐证材料,主动对接税务部门完成免税手续;最后开启“特事特办”通道,将补证、改制、变更等多个流程合并,5个工作日的审批压缩至1天,全程帮办材料填写与信息核对。公司负责人拿到崭新的《不动产权证书》时激动地说:“没想到十年的‘旧账’这么快就解决了,这下企业融资发展终于没有障碍了!”

创新不动产登记服务模式,让群众办事更“省心”。推行“不动产+水电气热”“一站式”联合更名办理业务,实现五件事一次受理、一次办结;联合住房公积金、银行,推出“不动产登记+公积金+银行”按揭贷款联办便民服务,实现了“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2025年以来,全市共办理联合更名业务98件,按揭贷款联办业务1105件,平均每件业务为群众节省办事时间3天。

筑牢地质灾害“安全防线”。将全市原有5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精准核减至16处,重新确定5处重要隐患点,更新完善4级防治责任网络,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启动“叫醒叫应”机制,确保监测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到户到人。2025年汛期前,组织地调三所相关技术人员,对全市16处隐患点开展“全覆盖”巡查,完成5个重点隐患点“一对一”实战化避险演练,成功转移受威胁群众8户19人,未发生一起地质灾害伤亡事件。“每次下雨前,都能收到预警信息,村里还组织演练,我们住得很安心。”铁东区山门镇靠山村村民赵老汉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分认可。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