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公主岭南崴子村,连片的实验稻田泛着金黄。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王秋举的孩子们就是在这片稻田里长大的。
日前,记者如约再次走进公主岭市稻渔科技小院。“你们看,连续两年的数据监测显示,小龙虾在9月底到10月初出现抱卵现象。”王秋举信心满满,“我们在吉林开展小龙虾人工繁殖大有可为。”
话音未落,不远处传来孩子清脆的喊声,王秋举的小儿子举着稻穗跑过来,悠长的时光定格成这一幅美好画面,演绎着稻田里成长和收获的乐曲。
移动“仓库”
第一次采访王秋举,记者搭的是她爱人吴旻的顺风车。
绘本、防水服、检测仪器……七座汽车塞得满满当当,像一座移动的“仓库”。吴旻笑着解释:“别嫌乱啊,孩子总跟着来回跑,东西多。”
盛夏时节,南崴子村数千亩水稻长势正旺,连片绿意间波光点点。王秋举常年在外劳作,脸晒得黑红。稻田旁,一个破旧的院落,是王秋举一家和她的学生们曾经居住的地方,也是团队破解“稻蟹共生”难题、实现一地双收的“战场”。
2015年,刚留校任教的王秋举被派往上海进修,专攻虾蟹动物养殖学。可观的经济效益让她心痒难耐:“吉林有千万亩优质稻田,不正适合养虾蟹吗?”这个念头像一颗种子在她心里扎了根。
2018年,她带着几名研究生来到南崴子村,开始探索稻田养蟹。
田间地头搞科研,全靠“熬”,稻苗啥时施肥,蟹苗啥时投喂,水温、水质有啥变化,随时随地都要监测记录。
一开始,王秋举和学生们住在村民家;后来,有了独立的院子,她索性把家搬来了。那年,女儿才1岁;不久后,儿子也出生了。
王秋举打开手机相册,一间破旧逼仄的平房映入眼帘:“这里白天是实验室,晚上用帘子一隔,就是全家的卧室。”她笑着说:“两个孩子都是在这片稻田里长大的,你看他们笑得多开心!”
经过几年反复摸索,王秋举团队创立了“双边沟+分箱式插秧+侧深施肥”及稻蟹种养相关集成技术。“一地双收”的梦想成真——水稻产量没减,每亩地还多收几十斤螃蟹,增收近千元。
2021年,在省科协和吉林农业大学的支持下,公主岭市稻渔科技小院在南崴子村成立。王秋举成了小院首席专家,继续一边优化技术、一边给周边农户做培训。
如今,新建的科技小院就在原址不远处。王秋举的两个孩子也回到城里上学,每到假期都吵着要来玩。家里的汽车常年往返于两地,这座移动“仓库”载满了成长的喜悦和希望。
“潜力股”
“放苗了,放苗了!”视频里,伴着王秋举的画外音,水桶慢慢浸入水里,一尾尾小龙虾苗灵巧跃出……
王秋举经常在微信和抖音上发布视频,记录科技小院的日常工作。每年小龙虾出苗旺季,各地订单纷至沓来,王秋举带着大伙儿起早贪黑连轴转。
小龙虾在吉林餐饮市场很受欢迎,但市场上几乎没有一尾产自本地。王秋举团队成功解锁“稻蟹双收”后,开始瞄准小龙虾育苗这支“潜力股”。
“吉林养不了小龙虾,只是没有突破育苗这一关。”王秋举说,“从南方买来的虾苗长途运输后再投放,一死就是一大片,慢慢大伙儿都不愿意尝试了,但我们得坚持。”
轻描淡写几句话,背后是数不尽的艰辛。从大小不同的虾苗到虾卵,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
经过不懈努力,团队终于探索出了中间培育技术。它集成了开口饵料配置、运输、调水等一系列关键环节,虾苗成活率从之前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
“来,看看这些‘宝贝’。”王秋举端出一个托盘,神秘地对记者说,“这可是专门给小龙虾配的饵料,有鱼粉、豆粕、菜粕,还有维生素矿物质,虾苗吃了不仅长得快,肉质也紧实。”
如今,吉林的小龙虾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6月投苗,8月上市,刚好赶上北方小龙虾消费旺季,与南方处于“夏眠”的小龙虾实现错峰。
“大小7钱以上的小龙虾,每斤能卖50多元钱。”聊起收成,公主岭市蓝谷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春雨笑得合不拢嘴。
如今他带着合作社打理近520亩稻田,谁能想到,几年前他还困在传统水稻种植的“成本魔咒”里。
当初王秋举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时,跨行业的赵春雨心里犯嘀咕,但年轻人对新技术总是充满好奇。2017年,他试着拿出一小块地做实验,跟着王老师学养殖、练管理。
“这几年我们从稻田养蟹、再到稻田养小龙虾,规模不断扩大,今年每亩收入比单种水稻至少提高了40%。”赵春雨现在干劲十足,也盼着能学到更多新技术,让稻田结出更多“金疙瘩”。
“三朝元老”
凌晨三点,山野间一片寂静。通化市辉南县青顶子山脚下,300亩虾塘间灯火点点。
“起出来的虾苗抓紧装箱!”王文进穿着防水裤、戴着胶皮手套,一边指挥一边弯腰帮着把虾苗装进网箱里。
这忙碌身影的背后,藏着一段他与科研导师紧密相连的故事——王秋举不仅深耕稻田和小龙虾产业,还带领一群年轻人扎根田野。王文进就是其中之一。
“从建设稻渔科技小院到推广稻蟹种养技术,再到搞小龙虾育苗,我一直跟着王老师,大伙儿都管我叫‘三朝元老’。”王文进的笑意里满是对这段经历的珍视。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70多箱龙虾苗终于全部打包装车。王文进扒拉了几口饭,就为下午的技术宣讲会做准备去了……
宣讲会开始后,吉林省吉渔稻渔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忠义也跟着养殖户认真学习技术。土生土长的他一直想为家乡做点事,却苦于找不到好项目。
“第一次听王老师讲稻虾共作,我就觉得这事儿靠谱。”李忠义回忆。于是大家一拍即合,王文进研究生一毕业便“原地”就业,成了吉渔稻渔的总经理。
宣讲、答疑、接订单……如今的王文进工作起来有条不紊,丝毫不见职场新人的生涩。谁能想到,这个沉稳干练的年轻人,曾是个“只活在游戏里”的城里男孩。
“是王老师改变了我。”看到记者惊讶的表情,王文进笑着解释,“王老师对科研的那份执着太有感染力了,跟着她在科技小院摸爬滚打搞研究后,我慢慢觉得,踩在乡村的土地上可比打游戏踏实多了。”
今年,我省生态渔业倍增计划项目启动,通化市以辉南县为试点实施整县推进战略,重点发展稻虾共作模式。目前,辉南县已在8个乡镇落实5000多亩稻虾综合种养面积。有了这些政策与产业基础的加持,王文进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
稻田里成长的孩子们,正用自己的力量,让这片土地“长”出更多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