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市州·通化

二道江区:秋实盈野好“丰”光

刘世博 本报记者 李铭

二道江区铁厂镇一心村金波荡漾。 刘世博 摄

机械轰鸣,金穗归仓。刘世博 摄

金秋时节,二道江区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幅“粮满仓、果飘香、民安康”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在鸭园镇庆阳家庭农场的玉米种植基地,金色的玉米地一望无际,李师傅驾驶着收割机在田间穿梭,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笑容。“现在种地越来越省心,从耕、种到收都是机械化,效率大大提高。”李师傅说,他今年种植的3000多亩玉米,收割机一天就能收100亩左右,相比人工劳作,省时又省力。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二道江区全力推动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今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25万亩,种植结构持续优化,其中玉米2.83万亩、大豆0.26万亩、水稻0.16万亩,预计粮食产量将突破2800万斤。同时,全区机耕面积2.44万亩、机播面积2.759万亩,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83%,农机成为农民丰收的得力助手。

丰收的背后,离不开系统布局与精准施策。二道江区以“秸秆变肉”工程和保护性耕作为抓手,推动种养融合、资源循环。今年实施保护性耕作1.01万亩,引导350户肉牛养殖户高效利用秸秆1.02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65.7%,实现了“田间废弃物”到“养殖新资源”的转化,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特色产业的发展也让二道江区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在铁厂镇“一心大米”种植基地,600亩稻田金黄一片,颗粒饱满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基地负责人介绍,他们的水稻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今年预计亩产可达500公斤,不仅基地有收益,还能给脱贫户分红,实现了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

从保障粮食安全的“米袋子”到充盈百姓餐桌的“菜篮子”,从特色产业的“金果子”到现代农业的“新引擎”,二道江区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不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这片土地上的丰收美景持续绽放,让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