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一吹,永吉县北大湖镇草庙子村的榛子林就哗啦啦响。山坡上,种植户姜志刚弯腰拾起一颗棕红色的榛果,在衣襟上擦了擦:“今年这十几亩,又能挣个15万!”
十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荒山荒地,黄土朝天。”姜志刚回忆,“种玉米大豆,一年忙到头,挣不到几个钱。”
转机发生在2014年。
那一年,国家清收还林的政策春风吹进这个山村。村党支部书记汪贵生带着两委班子,揣着规划图,开始挨家挨户敲门。
“种榛子?能当饭吃吗?”
“没了小片荒,以后怎么办?”
质疑声不绝于耳。
汪贵生一拍胸脯:“亏了算我的!”这句承诺,成了草庙子村绿色转型的起点。
党员们带头扛苗上山。没有机械,就肩挑手扛;路太窄,就自发拓宽到8米。1050亩荒坡上,终于种下了第一批榛苗。
如今走进草庙子村,5到9年树龄的榛树漫山遍野。2022年,村里成立林果小镇合作社,推行“村集体+大户+企业”模式。
“土地能入股,资金能入股,劳动力也能入股。”合作社技术员一边指导农户采收一边说,“我们统一品种、技术、管理、采收、加工、销售,农户再也不愁销路。”
2025年,这里的榛果栽植收入已达40余万元。亩产效益是玉米的8至9倍,带动700户村民年均增收2万元。
“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挣1500元。现在种榛子,一亩能挣一万多!”姜志刚掰着手指头算账,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
产业链还在不断延伸。
榛子有了自己的品牌——“钱山湾”,在电商平台上成了网红坚果。吉林省索特科技有限公司牵头成立联合社,联合147户榛农,种植面积扩大到5.3万亩。
更妙的是,榛子还“长”出了“旅游翅膀”。
距离北大湖滑雪场仅16公里的“臻榛庄园”,每年6月起就迎来一车车游客。13.6公里柏油路蜿蜒如带,串联起万亩榛园。农家院墙上画满了彩绘,户户门口挂着红灯笼。
“最多一天接待了200多个游客。”农家乐老板一边炒榛子一边说,“都说我们的榛子香,城里买不着。”
眼下,采收已近尾声。村民们正忙着将榛子进行晾干,随后要去壳、筛选、包装。生产线上的榛子将变成榛油、榛酱、榛仁,附加值再翻一番。
从荒土坡到“绿富美”,草庙子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