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午后,走进长春理工大学东校区图书馆2楼,“王大珩展览馆”几个字,在灯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这里,承载着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学校创始人王大珩院士的故事和精神,更是无数追光者汲取力量的殿堂。
自2005年开馆至今,已有50余万人次的脚步在此停留。老教授带着学生重温历史,高中生踮脚凝视展品,游客们专注聆听故事,每一道目光、每一次驻足,都好似在与这位科学巨匠隔空对话。
推开展馆大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入口处那幅王大珩院士的巨幅照片。照片里的他嘴角带着温和的笑意,仿佛正亲切地注视着每一位来访的客人。旁边的LED屏上,《追光》专题片正循环播放:镜头里,年轻的王大珩在英国实验室专注研磨镜片,归国后在零下30摄氏度的厂房里守着熔炉,晚年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光影流转间,参观者不自觉地放慢脚步,有的还掏出手机记录。
展馆内部则像一本立体的“科学人生书”,三大展区沿着王大珩的人生轨迹徐徐展开。在“光辉业绩”展区,玻璃展柜里一本泛黄的笔记本格外引人注目:纸页边缘已经卷起,上面有密密麻麻的批注,还有几处用铅笔勾勒的实验草图。“这是院士留英时的学习笔记。”讲解员的声音轻柔却有力量,“1938年他去英国留学,本来能拿到博士学位,可二战爆发后,他主动放弃深造,钻进工厂学技术,就是想早点回国造中国人自己的光学玻璃。”
不远处,一小块玻璃标本被灯光照亮,下方的标牌写着“1953年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当时条件有多苦?厂房里没有暖气,院士和工人一起裹着棉袄守熔炉,饿了就啃几口高粱米饭,困了就在旁边搭个木板床眯一会儿。”讲解员伸手比划着,“这炉玻璃熔制出来那天,在场所有人都激动得哭了,中国光学事业发展的序幕由此揭开!”几名同学凑在一起,小声讨论着:“原来咱们的光学技术是这样起步的,太不容易了!”
步入“光机岁月”展区,瞬间让人穿越到几十年前,这里充分展示了王大珩院士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间的点滴往事。按1:1还原的校长办公室,深色木桌擦得锃亮,桌上摆着老校长当年用过的各个实物。“1958年学校刚创办时,老校长既要抓教学,又要建实验室。”讲解员指着墙上的一张照片说,“看,这是老校长在办公室备课的场景,当时的普通物理、理论物理课都是他亲自带的,他常说‘要让学生既懂理论,又会动手’。”
“理工情缘”展区则满是温暖的细节,展出了院士的亲笔信、学习笔记、部分著作等实物。展台上,还摆放着王大珩奖学基金的获奖证书,一张张年轻的照片里,获奖学生的笑容格外灿烂。据介绍,2008年院士拿出了100万元设立基金,每年奖励优秀学生,到现在已经帮助了近百人,很多获奖学生后来都成为了光学领域的骨干。
2022年,王大珩展览馆获评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在此之前,还曾被认定为“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王大珩院士是学校的创始人,更是师生们的精神灯塔。学校建这个展馆,不只是为了纪念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大珩精神‘活’起来——让学生在这里读懂报国,让教师在这里坚定初心。”长春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统战部部长于英焕说。
夕阳西下,余晖透过展馆的玻璃,洒在展区的展品上,也照在来来往往的身影上。从王大珩院士的追光人生,到年轻一代的逐梦之路,王大珩展览馆早已不只是一座馆,而更像是一束永不熄灭的光,照亮每一个心怀热爱、立志报国的追光者奋进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