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苑恒轶 记者刘晓娟)作为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本科职业师范院校,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依托60余年办学积淀,近年来探索出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四链贯通”的科研育人新路径,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是科研育人的核心筑基之举。学校通过人文与自然科学交叉培训、线上线下联动授课、骨干与全员覆盖学习、常态与应急培训互补、集中与个别指导结合等多元方式,年均开展教师“一对一”科研指导50余人次,举办项目申报培训及经验交流活动30余场。在此基础上,出台《大学生“攀登计划”实施方案》,引导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回归教学一线,鼓励学生提前对接导师、参与课题、进入实验室,依托学科竞赛与科研项目提升实践本领。
该校持续做强“工师大讲堂”学术品牌,每年邀请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开展百余场科研讲座,通过承办主题调研座谈会,强化科研诚信与科技伦理教育。
依托科技创新平台搭建实践载体,学校现已建成1个国家级智能制造产业学院、3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实现省部级以上平台学科全覆盖。同时,通过“校地—校企—校友”三方联动,与企业共建研究中心、研究院,推动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联合攻关,做实“政、校、企三题合一”科研项目;建立企业技术需求、高校科技成果、校企转化项目“三单联动”机制;近3年选派30名“科创专员”进驻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00余项,争取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转化科技成果157项,实现交易额1500余万元。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该校组建专业服务队伍,形成成果挖掘、转化推进与跟踪服务全链条机制,引导教师聚焦人参产业、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攻关。学校连续两年获评长春市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后补助项目,转化工作经验获省教育厅在全省推广,学生通过参与成果转化实践,亲身体验科研产业化全过程,拓宽了创业就业渠道,形成了“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学生就业”四环联动育人闭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