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收获忙。这一年,盐碱地上又有哪些好技术结出了丰收硕果呢?
近日,在长岭县,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黄迎新研究员团队亮出了创新成绩单。
同一片盐碱荒地,经过一个生长季,这边植株长势喜人,那边却稀稀落落,对比格外鲜明——“点石成金”的秘密就是随处可见、价格低廉的玉米秸秆。“我们仅通过机械把秸秆埋到地里,没施加其他技术手段,想看看改良成本能压到多少。”黄迎新说。
今年是团队采用预埋秸秆沃土增碳技术种植玉米的第二年。2024年1月,记者就在实验室里看到技术成效初现端倪——2023年6月埋进重度盐碱地的秸秆,经过半年时间化为地力。“可行!”于是一开春,他们就开始了大田试验。
团队挖出的土壤剖面,清晰展示着技术成效,地表之下,厚达20厘米的土层已不再是板结状态,变得松软透气。在2024年秋季测产中,该技术让玉米亩产达到368.86公斤。今年效果如何?一番紧锣密鼓的工作过后,测产结果公布:亩产459.37公斤。
“今年经历了春季低温和夏季干旱,我们的技术还能达到持续增产的效果,这下我放心了!”黄迎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当地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围着黄迎新探讨技术细节,他逐一解答:“按5—8厘米粉碎切段,每公顷施加40吨,翻耙0—20厘米,经过一个生长季自然腐烂,次年种玉米。每亩地秸秆成本400元,机械成本30元,预计两年就能回本。成本低,老百姓用得起,还没有环境风险。”
在黄迎新看来,很多科学种植方法就像一层窗户纸,而捅破它往往需要多年摸索,这个过程恰是科研团队的职责所在。“秸秆还田能培肥地力,所以我们把它‘借’到重度盐碱地里。为了加速腐烂,我们试过大型喷淋,但成本较高;浅埋滴灌,效果又不太理想,后来索性只埋秸秆,结果让人惊喜。”
变废为宝的不仅是秸秆,今年,黄迎新团队与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铁尾矿改良盐碱旱田技术,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实施该技术的田块玉米亩产597.94公斤,较常规种植增产超220%,实现了“以废治碱、增粮增效”的双重目标。
“我们以铁尾矿为核心,复合腐殖酸、硫酸铝等材料研制了系列新型改良剂配方,并筛选出了性价比较高的优化配方,为未来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黄迎新介绍。
随后,团队与测产专家组来到长岭县种马场试验田。这里属于中低产盐碱旱田,实施水肥一体化稳产高产种植模式,如今玉米植株挺拔,果穗饱满。很快,测产结果公布:试验田亩产920.61公斤,较常规种植增产超30%。
这里是团队成员胡娟奋斗了3年的“战场”。“324”宽垄双行密植的新耕作方式,配套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再加上自主研发的肥料助剂产品,她以技术“组合拳”的方式,持续赋能吉林西部中低产田玉米稳产高产。“3年测产,连续增产,我们的技术成效很稳定!”她高兴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