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始终要为无产阶级利益奋斗的,我决定以我的生命献给革命,甚么也不能动摇我。”在民族危亡之际,东北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领导者、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的重要创建人罗登贤,组织东北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谱写了一段段动人的不朽篇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罗登贤同志诞辰120周年。为深切缅怀罗登贤同志,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做好东北抗联历史研究、讲好东北抗联历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我省全面、系统、准确梳理罗登贤生平事迹与革命历程,深刻挖掘背后历史背景,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与东北抗联精神,为奋力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凝聚精神力量。
系统开展研究阐释工作
罗登贤同志在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南国的香江之滨到北方的白山黑水,都留下了他的革命足迹。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经历丰富,充满革命斗争精神。
一直以来,省委对党史工作,特别是对东北抗联历史研究宣传工作始终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通过挖掘英烈事迹、讲好革命故事来传递精神力量。“作为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的主要领导人,东北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领导者,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的重要创建人,罗登贤同志生平事迹的深入挖掘正是把抗联历史研究好、宣传好的关键部分,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切实举措。”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处长李磊说。
为讲好罗登贤同志的革命故事,让罗登贤同志的精神可感、可触,焕发出跨越时空的生命力,省委党史研究室组建《罗登贤传》编撰工作专班,采取资料收集与内容撰写同步推进的模式开展工作。“我们前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收集了大量资料,如《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中包含大量罗登贤同志在东北及满洲省委工作期间个人向中央的报告。”据李磊介绍,专班成员还与罗登贤同志长孙罗超深入座谈,了解罗登贤同志相关资料、信息,特别是罗登贤在香港、江苏、上海、广东等地的革命经历情况。
《罗登贤传》的编撰不仅填补了东北抗联英烈宣传中“组织领导者”的叙事空白,也让抗联精神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落地生根。数月来,专班与黑龙江、辽宁、江苏、广东、上海、安徽等地党史部门发函联系,征集罗登贤同志在以上地区开展革命活动期间的文献档案、历史照片、手稿复印件,馆藏或已整理出版的涉及罗登贤同志的史志资料、研究成果、口述历史记录等。
我省相关高校研究人员也对罗登贤同志的事迹进行了深入挖掘与研究。长春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团队一直关注东北抗战史研究,在此过程中系统梳理了罗登贤同志在东北抗战中的四大奠基性贡献,发表了《东北抗战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以罗登贤对东北抗战的历史贡献为例》等专题论文,出版《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基层党组织建设比较研究》,清晰呈现了他作为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重要创建人的历史地位。
“我们目前的科研关注点集中在罗登贤领导东北人民抗日救亡运动历史研究、罗登贤对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历史功绩研究、罗登贤任职中共满洲省委书记时期的领导方法与成效研究,以及罗登贤研究中的外文史料收集、整理、翻译与研究。”长春师范大学党史党建学科硕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团队成员王颖说。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组建了以刘景岚教授为代表的东北抗联研究团队,深耕史料,爬梳吉林省内各地档案,已搜集整理了罗登贤同志指示地区反日斗争、联络地方党组织负责人的部分记录。“我们进一步结合《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及《罗登贤史料汇编》,参考同时期报刊及回忆材料,更为清晰地勾勒出罗登贤同志在东北工作的具体活动轨迹、决策过程和斗争实践,使其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景岚教授团队成员、博士研究生刘中华说。
持续推动研究走深走实
今年,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织《罗登贤传》编撰工作专班同志赴黑龙江、辽宁、江苏等地征集资料线索,查阅档案文献,并与相关领域专家开展座谈。
“接下来,专班的同志还将赴广东、佛山、北京开展工作。”李磊介绍,《罗登贤传》编撰工作专班拟于11月开展工作讨论会,对编撰框架、内容细节进行论证,重点征求权威部门专家意见,确保编撰方向的准确性与学术严谨性,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各阶段工作成果,完成《罗登贤传》编撰大纲编制和图书立项工作。“全书计划撰写30万字,兼顾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严谨扎实的学术内涵与生动易懂的可读性,打造一部全面展现罗登贤同志革命精神、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与传播价值的精品著作。”
推动研究成果进课堂、进头脑,是长春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团队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之一。“我们将把罗登贤的事迹与精神深度融入思政课,将他的担当精神、开拓精神作为涵养师生爱国情怀与师德师风的重要资源,以实现历史研究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王颖说。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勇担时代使命。刘中华表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景岚教授团队将持续推进对罗登贤同志及其同时代东北革命先驱的研究。“这不仅是对罗登贤同志个人历史地位的肯定,更是中国共产党于民族危亡之际,在东北率先高举抗日旗帜、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生动体现,也是还原历史真相、告慰革命先烈的需要。”刘中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