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要闻

前三季度,我省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项目稳步推进,经济动能加速累积——

以项目之“进” 固发展之“稳”

本报记者 华泰来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白山松水间刚刚涌动过收获的热潮,开始下一轮耕耘的期待。

这一幕,不只发生在黑土地上,也在千行百业中上演。

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建设队伍奋力拼搏,斗志昂扬;已投产的项目全速开动,迎来新一轮生产高峰,加速产出胜利果实。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省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6%,占全部投资的54.9%,比上年同期提升4.8个百分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一批具有关键性带动作用的项目将在年内竣工。

今天的项目,关系着明天的产业发展;今天的投资,决定着未来的经济质量。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正为推动吉林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强劲动能。

重大项目锁定未来发展空间

什么样的项目,能“锁定”一个地区数年乃至数十年的产业发展空间?

8月31日19时,一座顶天立地的钢铁之塔,缓缓发出液体流动的声音。不久,检测人员报出结果:“装置顺利产出乙烯产品,质量合格!”生产控制室里一片欢腾,吉林石化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核心装置——年产120万吨乙烯装置一次开车成功。

这一重大项目是决定吉林石化发展的生命线工程,受到我省大力支持。装置全面投产后,吉林石化乙烯总产能达到每年190万吨,乙烯产能和化工规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减油增化”成效显著,形成具有吉化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布局及产品结构。

9月28日,沈佳高铁沈白段(沈白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当G字头动车组以350公里的时速穿越长白山脉,北京朝阳至长白山的时空距离被压缩至4小时33分,较此前最快车次缩短1小时23分。

作为连接辽宁省沈阳市与我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的高速铁路,沈白高铁贯通不仅改写了东北东部的交通格局,更是将长白山等稀缺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形成一条黄金旅游通道。

沈白高铁开通同日,另一条重要交通动脉——G331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正式通车。该通道起于吉辽省界集安市浑江口大桥,止于吉黑省界珲春市兰家趟子村,途经通化、白山、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延边州4个地区和10个县(市、区),串联216个边境村、12个口岸、45个3A级及以上景区,被称为我省“最美边境公路”。

年初以来,全省已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3100个,其中百亿级项目22个。放眼全省,重大项目如一粒粒种子破土,描绘着一幅幅壮美发展图景——

松原中能建氢能产业园(一期)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年内即将竣工;

航空博览园展示中心建设项目、大唐二热退城进郊煤电项目扎实推进;

四平市梨树绿色甲醛、珲春至防川高速公路、靖宇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实现开工。

当前,我省正加快项目建设,努力完成全年投资目标。同时,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制定吉林特色现代化产业图谱,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为“十五五”开好局起好步打牢坚实基础。

投资结构优化构筑振兴平台

投资数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投资质量。

盘点前三季度全省产业投资数据,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7%,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3.4个百分点。这代表着“吉林制造”获得了更多的投资青睐。

10月29日,吉林化纤年产3.5万吨生物质新型人造丝项目二期开车投产,标志着吉林化纤在人造丝领域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行业龙头地位更加稳固。该项目聚焦产线智能化升级、产品高端化突破,新增产能5000吨,产线数字化率达到了70%以上,专为高端领域市场定制,成为国内外各大知名品牌原料基地的定制化产线。

当前,更多资金流入我省具有创新能力、发展前景、带动效应的产业,抬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上限”。尤其“含新量”足的项目,更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依托。

通化市辉南县的吉林沃艾达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亿头/羽份新型动物生物制品工程疫苗项目加速推进,一座现代化生物科技产业园区雏形已现。该项目瞄准国际生物技术和动物医学发展前端,达产后将生产羊胎盘转移因子、非洲猪瘟疫苗等7个特色疫苗品种,预计年销售收入达63.8亿元。

今年7月,位于长春的永春现代生物医药城内,中科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园、长春永春现代生物医药城孵化创新中心、清南生物科技研发生产项目等6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接近百亿元,将重点发展创新生物药、现代中药、AI+智慧医疗、高端医疗器械、医药供应链、医美康养等细分领域,构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未来,我省更高水平的数字化“硬件”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

在通榆经济开发区,4700平方米的智算中心厂房内焊花飞溅,施工人员正进行轻钢结构加固和智能化机电系统安装。总投资超31亿元的云针(白城)5000P智算中心项目力争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运营”。

天楹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国网数据中心、吉硕达新能源汽车电池组拼装生产基地……在我省产业投资结构中,“含新量”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我省在新赛道上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投资新宠

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必然是绿色。今年以来,落地我省的投资项目中,绿色低碳产业比比皆是。

两个“全球最大”的绿色项目,是这一新趋势的最好写照——

7月26日,全球最大规模的一次性投产绿色合成氨单体项目——吉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通过800兆瓦风电光伏新能源机组发出的绿电,每年可制取绿氢3.2万吨,绿氨18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65万吨,节约标准煤23万吨。

当下,在全球体量最大的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松原市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内,施工人员正在为一期项目投产作最后冲刺。该项目总投资296亿元,规划分期建设3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装置,以及年产80万吨绿色合成氨和绿色甲醇装置,成为吉林省构建“中国北方氢谷”战略的核心引擎。

向“绿”而行的不只新项目。利用我省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优势,传统能源领域也迎来新的改变。

8月,国家首批沙戈荒基地重点工程、东北地区首个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位于白城市的中广核吉西基地鲁固直流10万千瓦光热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发电机转子一次性精准穿装成功与定日镜场全面安装完成两大核心工程同步告捷。

该项目采用“光热+新能源”的创新模式,是东北地区首座光热电站,也是中国高纬度地区塔式光热技术的首例实践。建成投产后,平均每年可提供1.8亿千瓦时清洁电能,建立循环发展新范式,为东北地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新项目“含绿量”大幅提升,传统产业加速向“绿”转型。这一趋势彰显了吉林实现“双碳”目标的坚定决心,也标志着绿色低碳产业正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季节更替,春去秋来。从一张张蓝图到拔地而起的转换中,吉林大地不断积累着新的生机与动能。投资优化打开广阔前景,重大项目担当定海神针,加快构建我省高质高效的产业结构,勾勒出经济新动能的全新生长曲线。

记者手记:

白山松水的秋日,穿梭在各个重点项目现场,让人不由被热烈的向“新”大潮深深感染。

吉林石化120万吨乙烯装置一次开车成功的欢呼声犹在耳畔;沈白高铁“G”字头动车组的呼啸声,瞬间拉近了长白山与世界的距离;在松原,全球最大的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正在为“中国北方氢谷”冲刺……

这不只是简单的建设场景,更是吉林在投资结构优化中,兑现对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承诺。

今天的吉林,正将宝贵的投资精准注入“含新量”“含绿量”更高的产业中,以前瞻性的眼光锁定未来发展空间,让重大项目如同坚实的桩基,构建更具韧性、更可持续、更绿色的振兴平台。

在隆隆作响的工地上,我听见了未来的心跳——那是一种坚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节奏。吉林的经济新曲线,正在这一个个重大项目中被清晰地描绘。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