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三农

优化种植、延伸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双辽市卧虎镇五星村闯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涝洼塘”变身记

张妍 本报记者 毕玮琳

双辽市五星村庆刚养殖家庭农场里的肉牛膘肥体壮。 (本栏图片均由本报记者钱文波摄)

双辽市五星村卧虎农庄酒业的员工正在进行直播。

深秋时节,双辽市卧虎镇五星村满是“颗粒归仓”的丰收景象:稻田里收割机作业,稻穗尽数入仓;酒厂内满是待发酵的高粱,不久将酿出醇香的美酒;养殖场肉牛膘肥,满地牛粪将是农田最好的养料。这个曾困于涝洼塘的村子,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优化种植、延伸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稻蟹共生富农家

“你好,咱就直说了,这次村里磨好的这批大米,您看按多少钱一斤收合适?要是价格能谈拢,后续咱们还能长期合作!”当记者赶到双辽市卧虎镇五星村采访时,正巧赶上村党支部书记冯宪宇与双辽农垦鸭鸭米业企业负责人,商议村里加工好的水稻销售相关事宜。冯宪宇告诉记者,“现在这片稻田每公顷产量超两万斤、成为丰产田。”但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村民眼中“雨季积水、十年九涝”的“弃耕地”。

五星村地处松辽平原,黑土肥沃却受涝灾“卡脖子”——村东头低洼地块每逢汛期便积水成塘,玉米、大豆常因涝减产,雨水大时甚至颗粒无收。2022年,冯宪宇带着“不让一寸土地撂荒”的决心,赴辽河区域考察后,牵头成立正鑫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土地流转推进“旱改水”,为涝洼塘定制“以稻制涝+稻蟹共生”模式。

“水稻能把积水‘变废为宝’,河蟹松土除草还肥田,田埂边羽毛油亮的稻田鸭更是‘生态小管家’,啄虫踩草又产肥!”冯宪宇蹲在田埂上,指着水沟里的蟹影、田垄间的鸭群解释说。这种“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的模式,既解涝灾又活生态。今年6月,面对村民因积水无法插秧的难题,合作社以每公顷1.2万元签订三年流转协议,将杂草疯长、积水浑浊的涝洼塘,整成田埂分明、水系畅通的水田。插秧季,农技人员分片指导,还协调来健壮秧苗、腐熟有机肥和稻田鸭饲料,确保“种得下、养得活、长得好、收得上”。

如今,涝洼地变丰产田,水稻每公顷超两万斤,河蟹添收益。合作社还种了玉米、花生等,吸引近30户村民加入,流转土地80公顷。村民拿流转费,农忙务工每天还能挣150元。村里与鸭鸭米业合作代加工,“五星村优质大米”每斤比普通米贵1.5元,昔日涝洼塘成了助农增收的“聚宝盆”。

“原粮”变身“金名片”

“一口地缸装800斤高粱,能出300多斤酒,利润约达700元!66个地缸一年能消化50万斤高粱,让村里粮食‘颗粒归仓’后,价值还能再翻一番!”鸿盛酒厂院内,负责人张民兴致勃勃地算着“粮食变美酒”的经济账。依托村里富余的粮食资源,五星村打破“只种不加工”的传统,扶持农产品深加工,鸿盛、卧虎农庄等酒厂顺势而生,让“土疙瘩里的粮食”不再只满足于“入仓”,实现了从“原字号”到“精品化”的价值跃升。

鸿盛酒厂坚守传统地缸发酵工艺,以1.25元至1.3元的价格收购本地高粱,既解村民“卖粮难、卖价低”的忧,又为粮食销路兜底。目前,酒厂年产白酒数万公斤,远销辽宁、内蒙古等地。“带动近30户村民种高粱,还提供10多个岗位,妇女在家门口装酒贴标签,月挣2000多元,顾家挣钱两不误!”张民指着车间里忙碌的身影,满是自豪。卧虎农庄酒厂的故事更温情。负责人曹德军是曹氏酿造技艺第四代传承人,1995年为给牛备饲料自学酿酒制酒糟,2001年办酒庄,从散装酒到精品酒,年产20多万斤,研发出四大系列20多个品种。目前,产品还获长春农博会“金牌农产品”称号,美酒远销俄罗斯。

在酒厂带动下,五星村“原粮”有了新出路:既“颗粒归仓”,又靠深加工成“产业金名片”。去年全村高粱种了30公顷,单这一项就帮村民增收近50万元,乡村产业的“根基”也愈发强健。

循环种养绘新景

走进庆刚养殖家庭农场,育肥肉牛正围着食槽悠闲采食,圈舍旁的有机肥处理区里,经堆肥发酵的牛粪堆成一座座褐色“小山”。“酿酒剩下的酒糟是最好的饲料,能降30%养殖成本,牛还长得壮,一年能出栏500头;牛粪又能当肥料反哺田地,这循环比算数学题还准!”农场负责人王庆刚拍着牛栏,道出五星村循环经济的“秘诀”。现在“粮食酿酒—酒糟养牛—牛粪还田—滋养作物”的绿色闭环已形成,既让资源“物尽其用”,更筑牢了“颗粒归仓”的根基。

在五星村,产业链的每一环都被“精打细算”:鸿盛、卧虎农庄两家酒厂每年产生的20多万斤酒糟,直接运到养殖场当饲料,既解决了养殖“口粮”,又让“粮食废料”二次利用;养殖场的牛粪经无害化处理后,成为水稻、高粱的天然有机肥,不仅减少化肥使用,还让村里农田土壤肥力较去年提升15%;而优质的稻、粱又为酿酒、养殖提供原料,形成“种、酿、养”相互支撑的循环体系。“以前酒糟臭路边、牛粪雇人拉,现在都成了‘宝贝’!”村民冯志国笑着说。去年,他家5亩高粱,一部分卖给酒厂挣了8000元,留着吃的用牛粪施肥,“煮出来的高粱饭香多了”。

截至目前,全村70户养殖户共养牛700余头,年出栏1200余头。循环经济不仅让农业更绿色,更带动集体经济壮大、村民增收:有人靠种粮多挣钱,有人在酒厂、养殖场务工,还有人拿土地流转费。“虽投入大未回本,但产业链越完善、村民口袋越鼓,我就越有底气!”冯宪宇信心满满。

从解涝灾保丰收,到延产业链提价值,再到发展循环经济谋长远,五星村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抓手,在松辽平原写下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冯宪宇告诉记者,未来,五星村将进一步推广“以稻制涝”模式、完善循环体系,让这个曾经的“涝洼村”在振兴路上走得更稳更远,为更多传统乡村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记者手记:

蹲在五星村的田埂上,看着水沟里的蟹影与田垄间的鸭群,记者忽然懂了:乡村振兴的密码,藏在“变废为宝”的智慧里。

曾让村民头疼的涝洼地,如今成了“一水三用”的丰产田;原本只能低价售卖的原粮,经酒厂深加工成了远销省外的“金名片”;连酿酒剩的酒糟、养牛产的牛粪,也串联成“种—酿—养”的循环闭环。这背后,是村党支部书记带着村民破局的决心,是合作社让土地生金的妙策,更是非遗传承人守住技艺的坚守。

没有惊天动地的举措,五星村只是把“解难题”变成了“谋发展”的契机。这片黑土地上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用等“现成答案”,只要肯俯下身子找路子,哪怕是涝洼塘,也能长出增收致富的希望。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