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敦化,田野褪去金黄,露出黑土地的本色。收割后的稻茬整齐排列,如同大地的五线谱。沙河沿镇的一栋几百平方米机库内,69岁的朱喜军正细心擦拭着他的“宝贝疙瘩”——一台雷沃欧豹M2204大型拖拉机。
“秋收结束了,这些‘铁牛’也该好好保养了。”朱喜军一边检查发动机,一边说道。他的身后停放着大型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等40多台农业机械,总价值达400多万元。
在这个传统的农闲时节,农机致富大户朱喜军却比往常更加忙碌。每天一早,他就来到机库,开始对每台农机进行检修保养:更换机油、清洗滤清器、检查轮胎,每一项工作都做得一丝不苟。
“这些‘铁牛’帮我们打了一场漂亮仗。”朱喜军黝黑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今年,他承包的160公顷耕地全部实现机械化收割,水稻、玉米颗粒归仓,“要是搁在30年前,这么多地,得收到大雪封门嘞!”
时光倒回1993年。那时的朱喜军做了一个让全村人都吃惊的决定:坐火车到沈阳、上海,一口气买回20万元的农业机械,成为沙河沿镇规模使用农机种地的第一人。
“当时村里人都说我疯了,花那么多钱买‘铁疙瘩’。”回忆往事,朱喜军笑了。如今,那些曾经质疑的声音,早已变成了赞叹和羡慕。
在机库一角,一台“大疆”无人机静静地停放着。这个“小家伙”是朱喜军去年花4万元添置的新装备。“可别小看它,插秧时能空中运苗,撒药一天能完成80公顷,地里缺不缺水、生没生虫,在手上这小屏幕看得一清二楚。”
智慧农机带来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朱喜军算了一笔账:使用高速插秧机,水稻一公顷能增产3000斤;大型农业机械播种玉米,一公顷可增产10000斤;光是无人机撒药、运苗,每年就能省下两三万元的雇工费。
敦化市作为全国500个商品粮种植基地之一,素有延边“粮仓”的美誉。如今在这片黑土地上,像朱喜军这样的农机大户越来越多。据统计,全市共有6.9万余台农业机械,在春耕秋收时节驰骋田间,成为粮食生产的绝对主力。
“农机的保养,关系到来年的收成。”朱喜军说,现在他正抓紧农闲时节,对全部农机进行一遍彻底的检修保养,“要让这些‘铁牛’养精蓄锐,明年开春再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