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市社会福利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徐文丽的故事格外动人——她曾是一名在这里长大的孤儿,如今却选择回到这个养育她的地方,成为一名一线护理员,用日复一日的陪伴和发自内心的关怀守护这个给予她第二次生命的“家”。
年幼时,徐文丽失去双亲,被福利院的阿姨们接回悉心照料。2009年,从省孤儿学校毕业后,她放弃南方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到家乡,2013年9月正式成为吉林市社会福利院的一名护理员。
徐文丽认为,护理工作不仅是照料衣食起居,更是一门融合爱心、科学和服务心理的技术活。她最初被分配到特殊护理部,照顾的大多是男性智障和残疾人员,每天帮助他们穿衣、洗漱、打饭、整理卫生,从不懈怠。遇到生病的老人,她总会走到床边轻声问候,让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生活上的照顾,更是心灵上的温暖。闲暇时,她也会陪情绪低落的老人聊天,说些宽心的话,像家人一样安抚他们。
她依然记得第一次为老人们换衣服的场景。那时正值换季,院里为每个人都购置了新衣新鞋,她担心老人们穿着不合适,就一一帮他们换上。能自理的大爷不好意思地说:“姑娘,我自己来吧,别把你的手整脏了。”这句话让她心里一阵酸楚,她轻声回应:“我就是你们的孩子,自己孩子给你们穿衣服,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庄振华是一位身体残疾但心智健全的老人,每到逢年过节,便是他最思念亲人的时候。徐文丽总会格外留意他的情绪,陪他聊聊这些年生活的变化,引导他看到当下的美好,让他把心里的郁结说出来。徐文丽说:“你就把我当成你姑娘,有什么不开心就跟我说。”知道他爱吃饺子,徐文丽便常常带饺子给他。
93岁的衣爷爷时不时会犯糊涂。一次带衣爷爷去银行办理医保认证时,老人突然发脾气,举起拐杖打向她。徐文丽顾不上疼痛,担心衣爷爷走失或摔倒,一路紧紧跟随,直到他安全返回院里。后来衣爷爷清醒过来,愧疚地向她道歉,她只是笑笑说:“你们都是我的亲人、长辈,说几句、打几下,没什么。”
还有一个叫明明的孩子,从小右侧肢体残疾,但性格开朗。然而读书后却频繁发作癫痫病,2014年初中毕业后不得不回到福利院。身体的不便与病痛的折磨,让他陷入深深的沮丧,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徐文丽心疼不已,不断开导他,还让明明跟在自己身边,看她照顾那些病情更严重的老人,看他们脸上依然挂着笑容。渐渐地,明明学会了去照顾更需要帮助的伙伴,也在传递爱的过程中重新找回了开朗的自己。
2020年,徐文丽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同年被调到老人部女班。初为人母,她更加懂得担当与责任的含义。她深知,做好护理工作不能只靠一腔热情,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自考了广播电视大学大专学历,参加养老护理初、中级培训,取得了全省老年人能力评估结业证书和公共营养师三级证书。如今,她已从一名护理“小白”成长为“大师姐”,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把人文关怀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位新同事。
从福利院走出的徐文丽,用最美的“反哺”在这片生养她的热土上续写着关于爱的故事。她被评为2025年第一季度“吉林好人”,近日荣登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她用行动证明,爱是一种循环,温暖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的生命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