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市州·四平

从“保障基本”向“品质提升”跨越

——四平市民政工作记事

本报记者 高鸿 王纪佳 王秀

发展中的四平。 李坤 航拍

在温馨关爱夕阳红活动中,铁东区社会工作联合会的志愿者们为老人送去关爱。

四平市政协文史委卫健组携手市第四人民医院党委,走进阳光天使特殊教育培训中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袁松年 摄

老人们在仁兴社区敬老食堂就餐。

2025年以来,四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和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以制度创新为引擎,以需求导向为核心,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从“弱有所扶”到“难有优扶”,推动民政事业从“保障基本”向“品质提升”跨越,让幸福之光点亮更多百姓生活,推动民政事业以更实的举措、更暖的服务,实现更强的担当。

政策送暖——

构建全周期服务新生态

顶层设计,绘就“夕阳红”蓝图。3月21日,四平市老龄工作联席会议召开,《四平市老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25年全市老龄工作重点任务清单》等文件重磅出台,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老龄工作新格局。市民政局联合社保、卫健、医保等9部门,印发《四平市老年人优待服务清单》,围绕医、食、住、用、行、娱6大领域推出相关措施,实现老年人优待服务“一揽子”供给。65岁以上老年人可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每年可免费享受一次健康体检,全市公办的景区对老年人实行门票减免,让政策温暖触手可及。

智慧赋能,点亮“数字养老”新生活。“以前,领补贴得让孙子陪我跑一趟,现在,我在手机上点几下,填完信息就能提交申请,不用出门,太方便啦!”81岁的李女士在社区民政专员指导下,通过“高龄津贴管理平台”完成线上申请。2025年,四平市全面升级高龄津贴服务,将42886名老年人纳入保障范围,累计发放资金2967万元。同时,建立市辖区老年人高龄津贴管理平台,实现补贴申领“零跑腿”。更值得关注的是,全市街道社区建立“银龄数字课堂”,累计开展智能手机培训200余场次,帮助1.2万名老人跨越“数字鸿沟”,让科技红利惠及老年群体。

产业融合,激活银发经济新动能。在2025吉林(长春)银发经济博览会上,四平市以“乐享银龄、活力四平”为主题设立展厅,13家本土养老企业携旅居养老路线、适老化智能设备、老年健康食品等特色产品亮相,这是四平市推动养老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生动缩影。同时,依托四平市生态、旅游等资源,制定2条旅居路线,吸引周边老年人来四平旅居养老。此外,“银龄心向党·礼赞新时代”文艺演出、老年大学扩招等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新建14个老年教育站点,建立“按需派师”机制,让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盈。

品质养老——

打造精细化发展新体系

“养老服务一头连着民生底线,一头连着社会和谐。”四平市以“如我所养”品质提升行动为抓手,聚焦“惠、居、食、乐、善、安”6件事,推动养老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升级,让每个老人都能拥有“稳稳的幸福”。

创新模式,解锁“品质养老”密码。《关于开展养老服务领域“如我所养”品质提升行动工作方案》的出台,标志着四平市养老服务进入精细化发展阶段。在铁西区华宇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已粗具规模: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等12项服务,助老餐厅每天供应低价营养餐,智慧养老平台实时监测老人居家安全,形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立体服务网络。全市累计建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1个、农村养老大院22个,引入华宇幸福汇、万嘉慧等本土养老品牌,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现在每天来这里下棋、唱歌,中午还有热乎饭吃,比待在家里有意思多了!”72岁的王先生,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赞不绝口。

技能培训,锻造专业服务队伍。“以前,照顾老人只会基础陪护,这次培训学了褥疮护理、应急急救这些实用技能,以后,照顾高龄老人更有底气了!”48岁的养老护理员陈女士,手持培训合格证书,难掩兴奋。2025年,四平市民政局联合市中心人民医院、诺雅口腔医院,开展“护理技能提升工程”。通过“线上理论+线下实操+临床见习”,对150名养老护理员进行慢病管理、心理疏导等专项培训。更值得一提的是,全市推行“养老护理员岗位补贴+职称奖励”制度,中级以上护理员每月可获300元至500元补贴,有效激发了从业人员工作热情。

设施升级,筑牢养老服务根基。走进铁东区老年助餐示范店“银发厨房”,干净整洁的操作间里,厨师正为老人们准备四菜一汤,市场价20元的套餐,老人只需8元即可享用。2025年,四平市将老年助餐列为民生实事,采取“政府补贴+企业让利+社会捐赠”多元供餐模式,通过重新合理布局,全市现有助老餐厅74家,惠及多数老年人。在适老化改造领域,全市完成400户困难家庭“一户一策”改造,安装智能监测设备、防滑地面、智能马桶等设施,同步开展“辅具租赁”试点,为失能老人提供轮椅、护理床等设备低偿租赁服务,让居家养老更安全、更舒适。此外,9.5万人次困难老人巡访关爱行动持续开展,“红珊瑚”“帮帮团”等10余支志愿队伍定期上门,实现独居、失能老人“周周见、月月访”。

社会救助——

织牢兜底保障新网络

社会救助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四平市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构建“精准识别、分类救助、动态管理”的社会救助体系,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政策落地,夯实救助“底盘”。4月1日,《四平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细则》正式实行,建立起低保对象认定综合量化评估指标体系,简化审核确认环节,兜底保障全面升级。依托全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将低保边缘人口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纳入常态化监测预警范围,符合救助条件的,按规定可获得相应的社会救助或者帮扶。提高社会救助标准,从7月1日起,四平市区城市低保标准由660元提高到710元,特困供养标准由低保标准的1.3倍提高到1.6倍。截至10月末,全市城乡低保对象53294人,累计发放低保金20306万元;特困供养人员9587人,发放资金8119万元。

分类施保,破解急难愁盼。“这几个月家里困难全靠低保金撑着,你们还帮我申请了临时救助,连孩子的学费都有了着落,真是太感谢了!”低保户刘女士接过临时救助金,眼中泛着泪花儿。四平市深入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模式,在基本生活救助方面,持续为低保家庭中的重病患者、残疾人、未成年人和老人等特殊群体,按一定比例增发救助金。在急难救助方面,对突发疾病、意外事故等困难群众,全年累计实施临时救助1928人次,发放资金206.7万元。加快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发动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队伍,面向四平市区困难老人、儿童等群体开展照护、清洁、送餐等关爱服务项目,丰富了救助帮扶形式,共有870人受益,满足了困难群众多方面救助需求。

动态管理,确保公平公正。为防止错保漏保,四平市开展了社会救助不到位问题集中整治行动,落实分级监管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和问题整改。通过“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排查”,切实加强动态管理,将5769名符合条件的低收人口纳入到社会救助范围,做到了进退及时、保障精准,实现了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在残疾人保障方面,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由原来的每月85元分别提高至99元和93元,惠及5.1万名残疾人,全市持证残疾人“两项补贴”覆盖率达100%。此外,组织6期社会救助业务网络培训,120名基层经办人员系统学习“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等政策,救助服务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事务服务——

书写便民利民新篇章

“社会事务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四平市以“逝有所安、幼有所育、弱有所护”为目标,在殡葬、儿童、婚姻等领域创新突破,用细节彰显民生温度,用实干提升服务质感。

殡葬改革彰显生命尊严。“本来还担心办后事要花不少钱,没想到你们主动告知有惠民殡葬补贴,丧葬费能减免一部分,这政策太贴心了!”市民陈女士在市殡仪馆办理手续时,对工作人员的暖心服务连连称赞。2025年,四平市开展“逝有所安”殡葬服务提质行动,推出“五办”服务品牌:“明白办”——全面落实“六公开”制度,实现“群众找服务”向“殡葬送服务”转变;“暖心办”——开展“三亮三比三评”,做到“五心”服务,让群众在治丧过程中真切感受到暖心关怀;“阳光办”——实施“清单式”选项服务,让群众自主选择阳光办理;“实惠办”——推出“三减、三降、六免”12项措施,让人均治丧成本下降了2000余元;“网上办”——在微信公众号开通预约、查询、祭祀等功能,实现“指尖上的殡葬服务”。清明期间,组织“文明祭祀·平安清明”系列活动,接待祭扫群众3560余人次,实现“零事故、零投诉”。

儿童关爱守护祖国未来。市儿童福利院易地改建,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预计年底投入使用,届时,将为更多孤残儿童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2025年,四平市持续提升儿童福利水平:机构养育孤儿最低生活标准提高至1785元/月,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提高至1338元/月;“六一”期间,开展“润心伴成长,同心护未来”主题活动,组织安全讲座、心理辅导、实践研学等20场次,惠及儿童1000余人;在留守儿童关爱方面,建立“监测—建档—帮扶”闭环机制,录入流动儿童3364人、留守儿童546人,签订委托照护协议545份,依托“必胜客暖心厨房”“彩虹桥”等公益项目,为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兴趣培养等服务。

便民服务传递民生温情。在铁西区婚姻登记处,跨省工作的小吴和小郑,仅用15分钟就领到了结婚证。“以前得回户籍地,现在全国通办太方便了!”这得益于四平市推进的婚姻登记“跨省通办”改革。2025年“520”“521”高峰时段,全市累计办理结婚登记693对,通过增设窗口、延长时间、线上预约等措施,实现“零排队、零等待”。同时,完成69万余卷婚姻登记档案电子化,实现婚姻登记“全国通办”,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区划地名领域,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完成3604条村屯街路巷命名,助力乡村振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不断加强,依托“雪亮工程”425个监控点位,设立火车站“临时救助点”和出租车“流动救助点”,全年救助250人次,护送返乡63人,让困难群体感受到城市温暖。

共建共享——

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四平市以社会组织培育为抓手,搭建“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平台,让多元主体在民生服务中各展所长,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

孵化培育激发组织活力。在四平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10家新注册的公益组织正在接受创业指导。2025年,市民政局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能力建设”三位一体模式,引导培育养老助残、乡村振兴、专精特新等领域社会组织,使市级社会组织达167家。其中,由5个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联合试点社区,开展“情系银铃 守望银发”专项行动,“一对一”帮扶孤寡及生活困难老人,开展代购、就医、生活照料等服务300余次。四平市创业联盟等多家社会组织,承接“温馨关爱夕阳红”项目,为200名失能老人提供居家护理,形成“以老助老、专业服务”的良性循环。此外,建立社会组织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防范化解社会组织风险隐患,按时开展社会组织年检年报、等级评估及离任清算审计,推动社会组织规范发展。

规范社会组织内部管理。四平市民政局强化引导,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开展收费自查自纠,规范5家涉企协会收费行为;联合公安局、市场监管局,开展打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引规3个、取缔1个非法社会组织,开展清理“僵尸型”社会组织专项工作,激活社会组织2个、引导注销4个,2个正在注销中。

慈善联动汇聚大爱力量。“帮留守儿童捐点儿文具,这事儿有意义!”在“慈善大集”活动现场,王女士扫码捐赠后,志愿者小何递上纪念贴:“您的爱心会帮孩子圆梦!”2025年,四平市慈善事业亮点纷呈:“圆梦大学”活动救助23名困难学子,发放助学金7.1万元,其中1名双一流大学新生获5000元专项资助;“吉善慈心爱心餐”“助医助困”“情暖万家”等项目投入资金69万元;“温馨关爱夕阳红”“点亮童心 相伴成长”等慈善项目,投入慈善资金34万元,惠及困难群众550名;“95中华慈善日”期间,通过线上募捐平台筹集善款104万元,参与人数达1.6万人次。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