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7版:好作品

温暖的记忆

孙立燕

下过几场纷纷扬扬的小雪、大雪后,一转眼北方的冬天迎来极寒天气。窗外北风呼啸,雪花似乎都冷得蜷缩起花瓣凝结成了冰粒,落下来很快被风卷走了。

站在窗前,眺望着远方。高楼里温暖如春,此时我想起了小时候住在乡下冬季取暖的情景。

那时候,农家对“取暖”的理解没什么具体概念,几乎家家都有一个用黏土制成的泥火盆,做完饭把没有燃尽的秸秆或木柈子炭火收起来放到火盆里,压实后放到土炕上,从外面回来的人往往会把手放到火盆上烤一烤,很快冻僵的手就热乎乎的了。

每天放学回来,我和妹妹都先到奶奶的房间里,脱掉被雪濡湿的棉鞋,把冻得通红的小手放在火盆上烤着、揉搓着。很多时候奶奶会从火盆的热灰里扒拉出烧熟的土豆,有时候是地瓜。我们吃着香喷喷的烧土豆,既充饥又驱寒生暖,我们还争着把学校里有趣的事儿说给奶奶听。奶奶一面听,一面吧嗒吧嗒地吸着嘴里的大烟袋嘴儿。晚饭做好了,等着父亲下班回来。母亲倒掉火盆里的热灰,重新装上炭火,红色的炭火一闪一闪的,屋子里又温暖了很多。

奶奶在炕沿上磕掉铜制烟袋锅里的烟灰,又在里面装上一小撮碎烟叶,用大拇指摁一摁,然后放到身边的木柜边。她转过身拿起我那双湿答答的棉鞋在火上烘烤着,很快棉鞋就冒出了热气,她的脸也被炭火烤红了。

冬天的太阳怕冷似的,穿过村边的松树林急速地向西奔去。苍茫的暮色中,村庄也好像缩小了。这个时间,多数人家是在烧热火炕,屋子里是否暖和,完全取决于火炕的温度。

三间土坯房分东西屋,中间是厨房,房子这样的格局冬天不是很暖和,尽管母亲每年都要用旧报纸糊窗缝、门缝,却也仍然无法保存住屋里的温度。灶房里柴火熄了之后,屋子里就渐渐变凉了。所以,傍晚时母亲会把枯树叶等碎柴草填塞到火炕的炕洞里面点燃。枯树叶燃烧的速度慢,这样火炕的热度能保持久一些。那些年冬天,睡在母亲身旁,热乎乎的火炕驱散了我许多梦里的寒凉。

天完全黑了下来。寒夜漫漫,风在窗外嘶吼着,大有要穿透窗玻璃扑进来的架势。母亲把窗帘拉严实放上木条压好,风声小了些。妹妹已经睡着了,蜷缩在被子里,小小的一团。母亲又坐在桌前油灯下纳鞋底,我趴在桌子另一边看书。一家人的鞋都要母亲来做,尤其奶奶的脚是裹足,大小、肥瘦要更仔细些才能做得合脚。我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里,母亲总有纳不完的鞋底,缝了一拨又一拨的新鞋,整齐地放在那个被母亲擦得锃亮的画着好看花朵的木柜里。我每次穿新鞋,都要欢喜好几天,走在上学的路上脚步轻快得像要飞起来一般。

我在村里上小学时,简陋的教室里寒冷无比。虽然也有一个用铁锅扣在土坯上搭成的炉子,但秸秆火苗一落,还是冷得冻手冻脚,很多同学的手背都有了冻疮。下课后,我们女同学玩跳绳、打沙包,男同学玩抽陀螺、老鹰捉小鸡等游戏,用跑跑跳跳来取暖,短短的课间十分钟,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最有趣的是男同学玩的“挤香油”游戏。有一些不爱跑跳的同学,下课后都很默契地背靠着墙根站一排,晒太阳,看那玩耍的同学。忽然不知道谁先发动的,左右两边像挤油渣一样使劲儿地往中间挤,边上的同学抿紧嘴唇、蹬着腿、弓腰……左边的同学使劲往右边挤,右边的用力地往左边挤,嘴里喊着“挤!挤!挤香油……”不时有人被挤出来又加进去。在忽左忽右来回拉锯式的对抗中,大家身子便暖和起来,脸上冒出汗了。直到上课钟声响起,大家兴冲冲地回到教室,身心都是暖暖的了。

后来学校搭了铁板炉子,四周用泥土砌砖围成方形,上面放带有铁圈的铁板,炉膛里放炉箅子有了空间,上面能烧煤或者木块,煤渣和残灰顺着空隙落到下面。白铁皮做成的炉筒子很长,延伸到教室后排,从窗户伸出外面去。每天值日生早早就到学校把炉子烧热了,教室里不再冻手。

那一年冬天,父亲给家里也买回来一个这样的铁炉子。每天天不亮,父亲就起床开始生炉子,屋子暖和了,我和妹妹也愿意离开热被窝穿戴整齐,吃了早饭去上学。有了火炉后,家里的泥火盆收起来了。晚饭后,父亲把劈好的木柈子放在炉旁,用秸秆引火把火炉烧热。夜色渐浓,明月清辉照着静谧的村庄,村路上,放晚学归来的孩子们一阵奔跑闹声,引出几声狗叫,给冬夜的寂寥添了几许生动。

深冬的夜比白天还要寒凉。一缕缕青烟在屋外飘散,火炉里的湿木块燃烧得噼噼啪啪,铁壶里热水沸腾,屋顶挂着的低度电灯泡发出淡黄的光晕。一张三抽屉的木桌,一边坐着父亲在给学生评判作业,另一边我铺开课本写作业。母亲拿下铁壶给父亲的茶杯续了水,往炉子里填了木块,坐在炕上继续捻麻绳。纳鞋底的麻绳有粗有细,要弄匀称光滑其实是很麻烦很费劲的,母亲的手常常被刮得伤痕累累。好在有了电灯,母亲熬夜做活时不用再受煤油灯的油烟熏。那时我常想,母亲怎么总有做不完的活呢?多年后想起来,实在是年少不知生活的安逸都是来自父母的辛苦,可谓是少年不知愁滋味。

收起写好的作业,取出父亲给我订的《少年文艺》杂志来看。熊熊燃烧的木块把炉盖子烤得很热,我拿来一把花生放上去,很快就熟了,去掉花生壳,吃在嘴里脆香脆香的。送给父亲和母亲几粒,母亲笑了,父亲用温热的大手抚了抚我的头。屋外寒风肆虐,屋内暖意融融。

那些年,是父亲和母亲在火炉旁陪伴我度过了寒冬里每个夜读的日子,留下了许多温暖的记忆。少年时光平淡,却安然静好。安然向暖,在岁月的转角处,捻一缕阳光的暖送给挚爱,彼此道一声珍重。我所怀念的,不是春花雪月,而是属于生命里的暖。那缕暖,宛若一场雪的纯洁晶莹,深深的思念,是彼此灵魂的对望,相依相暖。四季辗转,终会带走所有的不舍与离别,念一段过往,安暖岁月。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