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4版:理论

深耕课程思政的“责任田”

顾晓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农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政教育不仅要求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协同发力,共担育人责任,更要求突出农村地方特色,贴合农村学生成长需求,切实推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严格落实学校第一责任,深耕课程思政的“责任田”,充分发挥其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等功能,切实回答好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为乡村振兴夯实人才基础。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坚守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追求。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以课程思政推动农村学校立德树人,必须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围绕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心走实,将政治认同、文化素养、法治意识、家国情怀及道德修养等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思政中,系统开展“民族复兴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法治观念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坚定其理想信念,培育其爱集体、爱人民的道德情怀。要以一盘棋思维对教学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与开发,以创新思维全面落实体系化、全领域的课程思政教学机制,确保教学目标设置的合理性,推动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导向性和问题导向性。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注重“四史”教育,将其更好地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生动的历史场景及成就经验中汲取养分。要紧跟时代脚步、与时俱进,将中国现实与世界发展大势相结合,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和辩证认识现实问题及社会现象,使其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及独特性,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养。

结合农村地方特色,构建接地气入人心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农村学校要从自己的办学特色出发建设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从自身教学条件、办学思想理念、学风、校风和办学模式、办学体制、学科优势及专业布局等出发,整合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精准定位课程思政价值取向,增强课程思政的感染力、吸引力与影响力。要充分融合农村学校办学特色与思路,精准定位学校特色,利用学校及当地文化教育资源,树立思政课程的品牌意识,打造特色思政课程,打通思政课与各学科间的经络,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全力推动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农村学校应进一步借助地方文化和课本教育,深挖学校历史、当地独特文化资源中的思政元素,将其价值观引入到课程教学中,让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成为文化育人的最鲜活教材,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引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善用“大思政”思维,创新建构课程思政教育场景。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各课程相互融合的系统性工程,其目的是打破思政教育和文化课教育间的“孤岛效应”,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课程改革及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因此必须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各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及资源,以“大思政”思维创新思政教育场景,从根本上构建全程思政教育教学管理,促进课程思政向全场景性、全时段性发展。要分等级、分类别、分层次地设置教学目标、保障机制,推动思政教育全面融入各学科教育中。构建互补式、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互补互动互促,在课外学习、课堂讲授、实践实验、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服务活动等场景中,循序渐进地将思政教育元素纳入其中,形成学科融合教育的协同效应。如在语文、历史、思想政治等学科教学中,自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文化及历史传承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情怀,激发其使命感、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紧扣学生成长需求,不断提高育人效果。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理想信念、提高道德修养,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应紧扣学生成长需求,遵循农村学生思想现状、学习现状,遵循其认知规律,善于用细节打动学生,用生动故事去阐释理论,用红色故事感染学生,用改革开放故事激励学生,用新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创新发展教育模式,持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感染力和亲和力。要坚持真理和价值、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及学科特征设计教学目标及内容,将价值信念等教育全面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全方位培育学生科学价值观。要把握学生特点,注重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丰富课程思政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在课程教学中注重结合现实社会现象、新闻时事,如在党史教育教学中运用图片、影视等素材,以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再现,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全面了解历史史实,促使其形成对中国当代道路选择的高度自信与理性认识,更加突出以党的创新理论及奋斗场景去铸魂育人;注重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巩固、验证和践行课本理论知识,传承劳动精神,培育创新精神,开阔视野,进而提高综合素养,实现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