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理论

推动智慧体育进入发展快车道

蒋晓培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智慧体育以先进的数字技术赋能体育运动,促使体育资源趋向智能化、集约化,方便群众参与,也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品质更高水准体育服务。适应数字化潮流,积极回应群众体育运动的多样化需求,要求我们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下更大气力发展智慧体育,为推动体育强国事业贡献应有力量。

大力普及智慧体育理念。体育运动是为了让人健康快乐,智慧体育能够通过科学技术手段使人更好地实现身心健康快乐。我们应加大对智慧体育这一新理念的普及,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智慧体育的便捷性、趣味性和价值意义,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一是精准化宣传,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增强智慧体育的宣传覆盖面。二是结合冬奥会的科技冬奥亮点,聚焦赛场中的“科技底色”和赛场外的新应用以及链接赛场内外的科技新模式,让公众了解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使用的一些高科技智慧产品,了解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带给我们的新体验。三是突出参与感、行动力,使群众更加主动拥抱智慧体育,乐于参与其中。四是促进体育运动和文化旅游融合共进,让智慧体育的辐射面、影响力及应用场景不断扩大,持续打好智慧体育的科技王牌。

加快体育指导员队伍的智慧化转型。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落实国家全民健身计划,加快发展智慧体育事业,必须要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人才队伍支撑。一方面,做好存量工作,强化原有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智慧化赋能。鼓励更多具有资质的教育组织对由优秀体育教师、退役运动员、健身爱好者等构成的群众体育指导队伍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和智慧体育技能辅导,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动态跟踪分析各项训练指标,并结合体育参与人员的身体状况、健身需求和健身指数,及时调整智慧健康指导方案,更好帮助群众掌握科学运动各项技能。另一方面,做好增量培养,加大对智慧型、复合型体育信息专业人才和智慧健身健康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育力度。这不仅需要理论指导、室内授课,还需要开展卓有成效的现场实训,应借助智慧体育健身健康实训基地,搭建体育与卫生健康、文化旅游、养老等事业联动平台,为智慧体育人才提供更多实习实训实战机会,使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丰富本领,通过活动载体锻炼和壮大融合型智慧体育人才队伍。

加快打造智慧体育健身场馆。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持续性算法优化、精准实现各项体育健身健康目标的智慧体育健身场馆是体育产业与时俱进的地标,能够在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作用下整合各类技术、融合多源数据,让体育活动参与者借助现代手段特别是实时交互协同、模拟仿真等技术获得更多的现实体验感。智慧体育健身场馆及其设施也是对现有体育场馆和设施的智慧化升级,能够通过系统化的管理不断完善参与人群的运动生态圈,以实时在线、精准指导的方式为全民健身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运动爱好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在智慧体育健身场馆具体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场馆内各项基础设施要根据场馆规模用途、运营模式以及客户实际需求来进行设计施工,加强专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技术在基础设施层的应用;其次,要加强业务应用体系建设,全面构建完善数字化管理系统、智慧化运维系统,让“软件”与“硬件”相得益彰;再次,在与客户对接层面,要加强智慧平台建设,注重使用体验,通过场馆业务中心、场馆数据中心等多环节各流程协同配合,为客户打造出更方便、更贴心、更优质的体育运动服务平台。

不断完善智慧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广全民健身,覆盖全民的智慧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必不可少,发挥社区、市场组织、公益组织等各类主体积极性,参与打造智慧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能够有效提升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更好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运动需求和健康目标。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层组织,在组织群众参与运动健身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并举方式,营造运动浓厚氛围,提供健身配套服务,促进智慧体育进社区、进小区。从实践中看,一些社区秉持公共服务理念,为广大居民提供一条龙、一站式服务,有效带动了大家参与体育健身,拓展了健身健康服务形态。在服务类型上,提供智能运动设备租借服务或帮助居民购买设备,举办智能居家健身活动和各类室内外益智健体活动等,吸引居民在社区体育活动中实现共建共享。相关体育类机构及公益组织是打开体育市场的专业性组织,可利用数字技术组织线上体育教学活动,通过直播、录播、教练一对一互动等线上方式,为群众提供更方便优质的体育课程,助力打造良性的体育参与生态圈。现在,居民百姓对自身运动数据格外重视,社区和各类机构组织应因势利导,围绕数据等要素,提升服务质效。在公众选择参与项目时和健身运动开始前,借助大数据分析,给出科学具体建议;在运动中和运动后,通过佩戴智能设备、传感器传导数据等方式,实现大数据对活动前后情况的有效监测,生成运动健身健康监测报告,建立个人健身健康数据库,及时给出下一步合理建议,便于人们采取更加适当的方式和强度进行健身运动。与此同时,及时吸纳问题反馈,不断优化服务供给。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