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10版:理论

形成乡村全域旅游合力

董守业

乡村兴则国家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发展乡村旅游特别是乡村全域旅游,能够进一步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的征途上,我们要充分发挥农业优势,坚持统筹协调、因地制宜、改革创新的思维,努力探索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动力,不断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公共服务、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继而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理念和模式。发展乡村全域旅游,把乡愁记忆“绣”进山水田园,让山水相依的优美环境、古风古色的民宅、宽敞干净的村道,将游客带入浓浓的乡村气息中,在满足城市居民返璞归真“乡野梦”的同时,有助于进一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以旅游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模式和方法。以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发展全域旅游为例,一池天水入云间,浩瀚林海纳百川,作为吉林省旅游的重要品牌,通过全域旅游的理念指导发展地区乡村旅游,有助于深度挖掘区域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充分发挥长白山区乡村旅游优势,带动区域旅游业全面快速发展,并能助力农民素质和乡村生态环境的不断提升改善,进而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发展。面向未来,我们应进一步立足国情省情,深入挖掘全省各乡村核心吸引力、竞争力,利用好当地特色旅游资源,重视全局规划、全域联动,不断完善产业链,优化基础设施配置,加强组织管理,提升运营水平,打造出既留得住乡愁、又富得了口袋、还叫得响品牌的乡村旅游模式。

注重全局规划,强化政策引领。旅游业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综合性,其发展与一二三产业密切相关,需要诸多部门的协调与支持,需要政府、企业、游客、居民各主体的共同参与。为此要以全域化的理念和思维,从区域发展全局出发,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凝聚全域旅游发展新合力。要做好科学规划与全域统筹,在顶层设计、体系建设、制度保证等方面齐抓共管,注重产品、设施与项目的特色,不搞一个模式,防止千村一面、千景一面,推行各具特色、差异化推进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方式,更好地实现全域有特色、各季有卖点、全产业链联动配合,促进产业融合、深度融合,全面增强旅游发展新功能,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方,构建乡村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

推动全域联动,加强多态融合。在乡村推动全域旅游具有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独具韵味、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等优势,同时也存在着旅游景点相对分散且联系较少、精品路线不多、未形成发展合力等不足。因此需以全域理念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全面整合自然与人文资源,构建以不同旅游功能区为架构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推动乡村旅游从景区为中心向旅游目的地为核心转型。要通过促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延长旅游产业链,进一步打破区域内各产业发展壁垒,把旅游业作为地区产业融合媒介,充分利用好政策、人才、市场、资源等,并结合当地特色,做好“旅游+”。努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使旅游业与关联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打造旅游精品,加强全媒体营销并重视人才培养,更好地推进乡村全域旅游发展及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持续优化配置,升级旅游体验。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和相关配套设施具有极强依赖性,应把生态文明建设和配套设施改造升级的理念、方法运用到资源开发、项目建设中,不断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持续强化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更新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以推进厕所革命为契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通过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优化乡村生活旅游环境,全面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标志系统,提升景区形象,加快智慧旅游项目开发,打造时尚精品路线,通过开展多样化乡景、乡风、乡俗、乡趣、乡味等元素融合的旅游活动,使游客更便捷、更深入、更有意愿进入乡村、了解乡村,更好沉浸到乡村旅游的美好体验中。

推进文旅融合,夯实发展底蕴。优秀乡土文化、农耕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底蕴,是乡村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的重要特色。以长白山地区为例,其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特色鲜明的民族民俗文化,如其具有的东北抗联主要根据地之一的红色文化地理标签等,在该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应充分发挥地区乡村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当地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元素,将这些文化景点、文化元素串连起来,努力打造文旅融合精品。要充分利用我省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不断开发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研学旅游产品。科学利用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开展文化、文物旅游,不断满足游客的文化体验需求,让乡村全域旅游焕发长久生命力。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