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回顾:百年未遇的暴雪加冻雨凝固了大半个城市的供电系统,2559名电力人于风雪中开启破冰之旅。汪新兵和班组战友在40个小时里蹒跚于“老变”所辖的7个变电站之间。1948年10月19日之前的“老变”已堪堪废命,直到长春解放,宋贵清跟随父亲宋秋岭来到长春,见证了父亲和第一代“老变人”点亮长春的历史时刻。
奖章
客厅的吊灯亮了,久违的光明在宋贵清的唇齿间留下一声舒缓的轻叹。思绪是绵长的,并不会被轻易瓦解,就像那段关于父亲的历史,关于“老变”的故事,尽管到今天能够看到的只剩下一枚奖章,却是永恒。
这是一枚印刻着斑驳岁月与艰辛光荣的青铜色奖章,宋贵清将它用一块黄绒布包起来,装进一个实木盒子里,放在书房书架上那个专属于它的位置。锈迹斑斑的横标完全不能减损奖章的重量,反倒是让它拥有了岁月的温度。奖章像是一枚格桑花,五星、麦穗、城墙,棱角折射的银色的光,把那些关于重生和精神的历史雕刻得熠熠生辉。
1950年因为在新中国恢复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宋秋岭被授予全国劳动英雄。这枚奖章记录了第一代“老变人”在资源贫瘠和技术匮乏的解放初期,为新中国、新长春恢复建设同舟共济殚精竭智。
宋贵清记得,父亲在“长一变”当所长那几年,常是“白天拿钳子,晚上拿笔杆子”,常把“老变人”聚到家里开会,为一个想法或者一张图纸反复争论,然后推倒重来,再争论,再推倒,直至实践成功。
当年的很多问题都是这样被创造成了奇迹。
利用旧塔材恢复长(春)前(旗)线电网,节约大量钢材,使“长一变”66千伏送电出口增加到6个。
恢复长(春)辽(源)线,“按全线路考虑接头”的合理化建议节约导线15吨,并使长辽线提前七天送电。
在长(春)营(城子)线改造工程中推广“组合立杆法”,使该项工程提前十天竣工。
创造“定位巡线法”沿用至今。
1950年12月,“长一变”安全运行1000天。到1952年底,长春市的供电能力已经恢复到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当年,吉林省工业总产值超出新中国成立前最高水平,比1949年增长了一倍。
三年的恢复与发展,新中国进入了“一五”建设时期。东北重工业开始蓬勃发展,电网建设是“排头兵”。
作为“一五”计划重点工程,1953年7月15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建厂的同时就建设了热电厂,还建设了长春发电厂到电热站的联络线。1954年,电热站增加两个出口改为双进双出,把长(一变)热(电站)甲乙线再引入电热站,使电热站与系统连接可靠性增加,进一步保障了重点工程的完成。
伴随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长春电力工业在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改进和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的同时,“长一变”基本建设也有了较快的发展。
1959年,“长一变”迎来了持续安全运行超过3000天,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创造了变电站运行的奇迹,为长春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第三任所长的关德水也因此受邀参加全国群英大会,见到了周恩来、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
这枚古重的奖章被宋贵清珍藏着,因为它印刻着“老变”重建,长春重生。
它苍老的褶皱里记录的是,第一代“老变人”在那个艰难竭蹶的时代,为建设长春交出的第一份成绩单;
是第一代“老变人”为长春电力事业写下的不朽序章;
还有在那些奋斗故事里,第一代“老变人”的集体性格:坚韧、精益、争先、奉献,跟随时代,在长春电力工业发展进程中生生不息。
精神如炬,精神如灯,照亮前行之路,激荡矢志不渝、一往无前的伟大力量。
当红船信仰指引巍巍中华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第一代“老变人”的奋斗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镌刻在长春电力工业发展里程碑上,成为足以明志的光辉历史,在今日之中国依旧如此可歌可泣。那精神,是“长一变”与时代同行的使命和初心,不断从一个新的胜利走向下一个新的胜利。
1964年8月,“长一变”被评为全国供电系统先进变电所。1966年4月,“长一变”完成第一次扩容改造,总容量升至15万千伏安。为后来解决东北地区能源供应问题迈出先行一步。
回家
暴雪过后,冰冻未退。苏醒从点亮每一盏灯开始,城市在点点光明中渐渐暖身。
“大家抓紧休整,时间不多,还有不少线路要送电,可能还要户外除冰。”汪新兵的安排简单、直接、严肃,紧迫感给班组战友们调准了生物钟。
认真地吃过工作餐,技术员黄立宇坐在办公桌前,整理过去40个小时的工作笔记,他要仔细地从这些记录里找到极端天气下基站线路运行受阻的指标参数规律,发现可能存在的漏点,或许还能总结出一套应对极端天气下的保电攻略?这也很难说,这么多年“老变”流传下来的很多成熟经验就是在每一次细致的总结中寻到的。
办公室安静疏朗,黄立宇在鳞集的数据中间翻滚着灵感,笔尖划出的音律是给班组战友们的催眠曲。
汪新兵悄悄给妻子打了个电话,降糖药快用完了。他是在医院病榻上主动请缨回到“老变”参战的。工作30多年,从风华正茂到不惑之年,身体开始用严厉的方式给他敲警钟,暴雪之前,尿糖“++++”指标刚把他送进医院。连续40小时工作,他要给妻子报个平安,然后嘱咐妻子帮他去医院取药,顺便给医生报告一下情况。
有人突然造访,安静的“老变”瞬时轻松起来,暖意融融。温青城,一位矍铄的古稀老人,退休前是变电运维中心主任,也曾是“老变”的前辈站长。
“温老来啦?天冷路滑,还专程回来看我们,您辛苦啦!”汪新兵没说客套话,是真心觉得热到了心窝里,说到底,前辈们还是挂念后继者,挂念“老变”。
1971年转业到长春电业局,2007退休,温青城的30年电力生涯是一次栉风沐雨的生命远征。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作为东北工业中心的长春一直陷于能源紧张的困局中。那个年代流行一句歇后语——“小丰满拉闸,全闭”。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为解决电能供应问题倍道而进,“长一变”因此留下了不少佳话,孕育出新一代的优秀“老变人”。
1970年,国内首条长距离、大口径输油管道建设工程启动。“长一变”为此由154千伏升压至220千伏,然而当时的国产220千伏开关并不成熟,国家用当时在世界享有盛誉的15吨渤海湾对虾换来法国开关,这组法国开关被安装在丰满到长春的松长线上,保证了长春市唯一的220千伏变电站的电力可靠稳定。
从1970年开始,以王金章为代表的“老变人”决心研制出自己的高压熔断器来。作为电力新人的温青城跟随师父王金章初心如磐奋楫笃行,经过千余次的低压试验和三次高压(66千伏)试验后,终于在1972年6月爆炸熔断器试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
1971年,在安装我国第一条输油管路的“八三工程”会战中,王金章领导的小组负责82吨大型变压器的搬运和安装工作。8个人仅用一夜的工夫就完成了需要30个人才能完成的全部工作量,提高工效四倍。提前十二天时间完成了“八三工程”的送电任务。
在红旗一次变电所工程会战中,温青城跟着患有严重胃病的师父王金章带领检修组全体同志,吃在现场,睡在工地,只用八昼夜时间完成了该项战备工程。1973年,长春备用变电站——“红旗一次变”投入使用。叫了30年的“长一变”因此被称作“老变”,结束了它一枝独秀的时代。
1975年和1977年王金章分别参加了吉林省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会议、吉林省第二届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会议,并被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79年吉林省职工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又授予他劳动模范称号。
1980年,“老变”第一台氢冷调相机投产运行,其作用好比“变电引擎的涡轮增压”,对解决电力稳定问题举足轻重,全国当时仅有3台,“老变”幸得其一。这台调相机对于当时的“老变人”来说异常珍贵,为防止润滑油缺失损伤调相机,已成长为所长的温青城带领“老变人”昼夜守在调相机旁,如同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细心呵护。
看守调相机可不是个容易的事,它内部构造十分复杂,各种仪表分散各处,每间隔一小时都要进行检查,每一次检查都要钻上钻下才能看齐全所有仪表,巡视一次就需要四十多分钟。调相机室温度高,设备噪音大,冬天洗过的棉衣挂在调相机室几个小时就能干透。一天下来,值班人员就像是洗了桑拿澡一样,挥汗如雨,精疲力尽。
1984年到1997年的15年间,北郊220千伏变电站、西郊220千伏变电站和东郊220千伏变电站陆续建设投产,长春城区形成了以东南西北四座变电站为主的环网结构,电网规模化从根本上满足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需求。在城市电网建设快速推进的重要时刻,“老变人”“南征北战”出现在每一个需要他们的“战场”上,“老变”这一精神符号在实践中沉淀为长春电力事业发展的基石。
有幸,温青城是所有这些重大节点项目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正是有了这一代电力人的前赴后继,长春电力事业才得以在那个“春天的故事”里策马扬鞭,且歌且行。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下期提要: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中,中国经济拉开了快速发展的历史序幕。作为新中国工业基地的吉林,电力事业迎难而上,在顺势突破中迎来飞跃。与时代共进的“老变”在电力人的精神传承中完成了新老交替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