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1版:产经

吉林油田:七年艰难跋涉 一举扭亏为盈

本报记者 邹鹏亮

在中国众多油气田企业中,提起吉林油田,人们都知道其先天资源品位差、低渗透、低丰度、低产量,油井日均产油仅0.6吨。特别是历经61年的开采,剩余资源进一步劣质化。由于优质资源发现难、效益产量稳定难、不良资产处置难、投资成本控制难、富余员工安置难的“五大难题”突出,导致油田连续7年亏损。

“资源禀赋不好,注定了我们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吉林油田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服输的吉林油田人,发扬脱贫攻坚精神,以决战决胜“双扭亏”的奋进姿态,努力释放万众创新动力和创效活力。

油水井是吉林油田占比重最高的资产,化解油水井低产低效的矛盾,是解决“资产矛盾”的关键。在开发管理上,深化改革,推进工程技术队伍使用市场化。2015年以来,百万吨产能建设成本降低30%,产能、产量到位率由70%提升到90%。

深化老区挖潜,打造缝网等特色压裂技术。每年增加经济可采储量50多万吨,储采平衡系数由一度的负值提升到1以上。实施精细注水,自营区连续5年综合含水未上升,创历史最高水平。勘探上,创新烃源岩内找油思路,致密油气勘探取得突破。

2021年,在德惠断陷提交天然气探明储量100亿立方米。

在控制成本上下功夫。自主开发油气折耗测算模型,“一区块一策”降低操作成本,油气折耗持续降低。仅2021年就降低油气折耗6.6亿元。建立无效井评价模型,对全油田2.5万多口井逐一找出盈亏平衡点,使1571口无效井显身。“一井一策”治理无效井,创效8000万元。2021年果断关停500多口无效井,止住“出血点”。

2021年以来,吉林油田厚积薄发,围绕集团公司党组为其规划的原油、天然气、新能源“三分天下”的战略布局,拉开高质量发展的新序幕。

在增储上产原油的基础上,稳定本土天然气产量,加快挺进川南页岩气,计划“十四五”末油田年产气50亿立方米。同时,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和低碳能源供应体系,推进风、光、地热、余热多能融合发展,形成吉林低成本特色建设模式。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