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3月5日,22点43分,亥时人定之际,今年的惊蛰将如期而至。
惊蛰日,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能量迸发。
有一年惊蛰,长春下了年度最大一场雪。我在朋友圈晒照片,浙南的朋友很惊讶,她们那里已经入春半月有余,漫山遍野鲜花烂漫,而我们这儿,春寒料峭,只有小小的冰凌花在烟雪下竞发,闪现着绸缎般的光泽。
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广大南方地区,暖湿空气在这时节进一步加强,对流性天气明显增多。惊蛰日,他们喜看九九艳阳天,嫩柳垂丝绦,花红映碧霄,同时春雷滚动,唤醒冬眠的生灵。此时,中国一般会有三分之一的国土破冰,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最低气温0℃线推进到北京至陕西中南部一带。惊蛰分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总的来说就是明显变暖,除了北方,冷空气活动依然较为频繁,气温起伏多变。
惊雷一声,万物回春,在古代诗人们的笔下屡出佳句,陆游“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贾岛“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吴存“今朝蛰户初开,一声雷唤苍龙起。”等等,都是描述惊蛰带来天地万物之惊醒。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惊蛰节气,一年春耕自此开始,当然这是指江南地区。以2021年为例,全国大部农区春耕春播工作是于2月下旬至5月上旬由南向北陆续展开的。具体到吉林省,春耕的普遍时间在4月末和5月初,因各地区温度、水份等因素还会略有不同,我省一部分水田就是在去年五月下旬适时插秧的。
“蛰”字的汉语释义为动物在冬天潜伏起来,不食不动。惊蛰时节,即使在东北,不论气温如何,哪怕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景象,大地深处的律动也已经缓慢开始了。这时,藏在泥土中过冬的虫豸们正在做苏醒前的准备,它们处在黎明前最后的黑暗中。那些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那些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它们在徐徐舒展自己的身体,慢慢清醒自己的意识,恢复饥饿感,准备着再一次复活,奔向广阔的世界,去找寻食物,去强壮自己,去触碰爱情,去生儿育女。家附近的药店还打出“惊蛰服##,预防脑中风”的广告语,可见这个节气,是一年中,人类和其他动物在与自然、与自身博弈中求得和谐的关键时期。
有一首歌曲《惊蛰》,第一句歌词是:三月多雨的季节,雾气弥漫的湖边,乘着风,谁的心在飞。有一部电视剧《惊蛰》,是展现民族大义的谍战片。还有一部电影《惊蛰》,获过大奖,表现了蛰居的农村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总之,惊蛰节气,有惊醒惊奇惊喜的意味,充满了豪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