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两会特刊

用良种护粮安

安徽日报记者 李浩 张岳

安徽省霍邱县采用农用直升机进行飞防作业场景。(资料图片 田凯平 摄)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种子作为农业产业链中的源头,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础产业。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才能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

作为粮食主产区,近年来,安徽不断选育和推广水稻、小麦优良品种。“安徽小麦育种水平逐年提高,目前主要品种中,本省选育的比重已经从5年前的10%左右提高到30%上下。”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马传喜告诉记者。

虽然我国种业科技进步明显,但距离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种业领域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且投入偏向“短平快”的研究方向。从资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种选育到产品研发、推广和应用,我国种业企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化链条。

马传喜认为,种业市场发育不足、创新要素流动不畅,是制约我国种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他建议优化种业市场竞争环境,建立更加合理的财政投入机制。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推动种子产业竞争由控制种子生产向新品种研发、再向构建育种技术专利优势方向转变。“改革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金钥匙’,要加强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种业科技发展活力。”马传喜说。

“俗话说,‘猪粮安天下’。除了农作物种子,畜禽种业作为农业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受到重视。”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说。

“依托我国丰富的畜禽种质资源、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畜禽优良品种,以提高我国核心种源自给率刻不容缓。”赵皖平认为,要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从国家战略层面聚焦畜禽种业“卡脖子”问题,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政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实现中国从畜牧种源进口国到输出国的转变。

赵皖平还建议,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定具有国际视野的知识产权战略,严格保护国内种质资源安全,防止资源流失或被窃取。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