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0版:东北大地

作家书房

易玲

又一次经过这个熟悉的路口,长春市东岭南街与爱国路交会。老城改造后的路口已变了模样,斯人也已不在。

那年冬天里一个特别寒冷的日子,我去杨子忱老师家拜访。杨老师晚年家住东岭南街的一个小区,他家是那种老式格局的房子,面积不大,装修简单,摆设陈旧,略微拥挤。原本应该是客厅的屋子,被杨老师兼用作书房。书房长长的一面墙,满满当当全是书,直堆叠到天花板上,地板上也都堆放着书,占了不小的面积。

与这面墙相对的另一面,靠窗摆了一张很有年代感的木头书桌,桌上被书籍、稿纸、奖杯、获奖证书等占去了绝大部分空间,只剩小小的一块空处,是杨老师写作的地方。这张书桌旁边,放着一张小桌,摆着一台旧电脑。杨老师并不会用电脑打字,电脑是儿女们替他打字并投稿的。小桌旁边是两张木质扶手靠背椅,地上此外别无他物。而墙壁上,满满挂着各种相框,最高处是某艺术家送的两幅镶了框的浮雕式浮萍、莲花画作,往下是杨老师的重要获奖证书,再往下是杨老师各个年龄段的照片,以及其他照片。

这面墙上,有个不大的相框引起我特别的注意,里边是各种老照片,有人物照,也有静物照,但照片里的人物或静物,与杨老师的生活并无关联,比如一张战乱时某贫民家庭成员趴在炕上把木窗开了细缝偷偷往外张望的照片,等等。我好奇地问起这些照片,杨老师告诉我,这是他辅助创作的一个习惯。有时他的小说里需要写到某一类他不十分熟悉的人物角色时,这些他有意从别人手里收集或购买的旧照片,便能助他生发出缤纷而合理的联想,从而丰富自己的创作。

在这间书房里,我与杨老师相谈甚欢。他跟我说起自己童年的艰辛困苦;说起少年时幸遇恩师点拨爱上文学;说起1956年2月7日,正上中学的他在《吉林日报》发表处女作的欣喜;说起青年时曾在北大荒跟老一辈作家丁玲有过数面之缘,有过亲切交谈;说起壮年靠稿费养育七个儿女的不易……

杨老师还告诉我,他1959年从四平师专(今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教师、工人、新闻干事等,1986年定居长春市。他先是参与编写地方志,然后在市委党史研究室当编审,直至退休。工作关系他接触了大量地方史料,又利用休闲时间走遍了长春,以此为写作素材,创作了《长春 长春》(三卷)、《老长春》(上、中、下三部)、《长春史诗》(上、中、下三部)、《新长春》等约30部计500万字以长春风土人情、历史掌故为依托的作品,从中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东北风情,更能寻找到长春的历史变迁。另外,在他创作的300余首歌词中,有80余首是歌唱长春的。他说:“我深深眷恋家乡长春,愿意为她书写讴歌。”

只要不出门办事会友,每天早上6点到中午12点,杨老师都会坐在书桌前写作。而写作内容,都是头一天傍晚在小区周围散步时早已构思好的。杨老师总是在暮色中一边溜达,一边为作品打腹稿。他不会电脑,用带格的稿纸手写。退休早些年他每天要写5000字左右,后来年纪大了,每天最多只能写3000字。

杨老师家住一楼,书房窗外的防盗窗上,缠绕着茂密的葡萄藤,还挺立着两株植物,一株是枸杞,一株是海棠,大约是1999年种下的。每逢夏天,绿色攒珠般的小葡萄和红色玛瑙般的枸杞子便点缀着窗栏,绿荫掩映,红珠点缀,生机盎然。窗台边有一只乌龟,杨老师笑说,这龟他已经养了有十几年了,陪着他的外孙子一起长大;这龟常年静伴他伏案写作,或者趴在一堆稿纸著作上睡大觉,有人来访时却十分喜欢抢镜,甚是喜人。

杨老师去世前数年间,常于书房窗台上给小区里一只流浪猫喂食,此猫以后便每天来窗台进食,吃完又从窗台跳下,自去小区里转悠;到下一个饭点再来,天天如此,亲密又疏离,信赖又独立。后来,这只猫当了妈妈;再后来,当了姥姥。从一只猫发展到祖孙三代六只猫,它们每天都来杨老师的书房窗台进食。杨老师说,猫们进食时总是姥姥让着妈妈,妈妈让着儿女们,猫也跟人类一样,母性很浓。老猫沉稳,小猫淘气。六只猫各有脾性,且毛色不一,有黑毛的,有黄毛的,有白毛的,也有杂毛的。杨老师依据各猫外貌及性情,分别给它们取了随意却亲昵的小名,方便呼唤。我在杨老师书房的窗台上见过其中几只,看杨老师如何宠溺它们,听杨老师笑谈它们,我还给它们拍过照片。那只浑身雪白的小猫最为美丽,它喜欢把窗台当作T台,高举着尾巴走来走去;又或者俯下前肢,卷起尾巴,抻长了肥瘦相宜的身子伸懒腰,姿态慵懒又优雅。“黑猫警长”最为活泼淘气,警觉好动,总是神气十足,憨态可掬。黄猫则忧郁娇弱,怯生生的。

在杨老师的书房里,我见过他几乎所有的家人,都是温暖朴素的人;我拍过杨老师八十寿宴那日,他给眼盲的老伴细心整理头发的温情一幕;我读过杨老师跟不懂诗的相濡以沫一生的老伴深情告白的诗歌《诗人和妻子》;杨老师的重要著作,如《纪晓岚全传》《金圣叹大传》《王尔烈大传》等,都曾送过签名本给我。

2019年8月19日晨,痛惜听闻杨老师走了,享年八十二岁。生前至少半年,他饱受疾病折磨,喉部手术无法言语,只能与人纸笔交流。

杨老师去世后不久,老猫也寿终正寝,六只猫听说眼下还余三两只,每天依旧来吃喝睡,由仍住在那所房子里的杨老师五女儿照顾。乌龟大约还健在。葡萄、枸杞和海棠仍会年年枯荣。

后来每次路过东岭南街与爱国路交会的这个路口,我便不由得想起杨老师,想起他老人家曾多次走到这个路口与我挥手送别的情景,想起他亲切和蔼的笑容和略显沙哑的嗓音,想起他书房窗口的海棠枸杞、葡萄藤蔓、乌龟猫咪……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