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交流是民心相通的桥梁,“深刻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交流,让世界听到更多精彩鲜活的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好中华文化,不断促进各国人民之间感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
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跨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国际传播深刻影响着国家形象的塑造。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这个过程就是中华文化与其他不同文化形态之中的文化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渗透、碰撞、转换、共享过程。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历史悠久,从四大发明到丝绸之路,从汉唐文化传播到郑和下西洋,中华文化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文化的交流互动推动世界文明更加丰富多元。面向未来,我们要抓住世界各国日益关注中国发展、希望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性机遇,“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选好故事题材。讲故事是一门艺术,要达到释疑传道、凝聚合力、展示形象的目标,就必须首先选好题材、定准方向。不同国家与民族在社会制度、发展理念、风俗习惯等方面,虽然存在着差异甚至不乏冲突,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爱的追求是共通的,围绕这方面选取题材、挖掘素材、打磨故事,传播开来会直抵人的内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华民族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首先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的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故事素材。同时,当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国人民奋斗圆梦、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内容,更是讲好中国故事最好的“资料库”,我们要从中挑选好故事题材,以鲜明的中国视角、广阔的世界眼光,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展示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良好形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真正实现把中国故事讲遍世界,把中国声音传遍全球。
创新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既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也要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既要有道,也要有术。因此,必须练好“内功”,不断提升沟通、传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对国外不同受众习惯和特点的研究,以融通中外的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让中国故事、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文化有效实现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与相互认同。要找准传播对象的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和利益交汇点,以小切口展现大图景、小故事讲述大道理。同时,要努力面向现代传播多样化的发展现实,根据受众接受传播习惯的新变化,用好内容、平台、形式、方法等各种创新传播手段,如创新应用社交短视频传播好中国故事,既能进一步拓展多元化表达空间,增强媒介传播的亲近感和分享感,也有利于削弱文化差异中的异质感,使国内外网友更乐于接受,进而更好实现分众传播、定向传播、对外传播,持续提升故事传播的效率和质量。
搭建讲述平台。讲好中国故事,让其更好“飞入”世界各地“寻常百姓家”,不仅要筛选好的故事,也要搭建好的平台。因此,必须努力构建多元交流机制,结合线上与线下,融合历史与当下,交汇语言和形象,通过组织开展“云对话”“云探讨”等线上交流活动,加强与国际知名机构、智库机构、高校及相关国际组织等的合作,以线下交流活动等形式和平台,全面、及时、权威、形象地在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阐述好中国立场主张。此外,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相关媒体应努力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历史性机遇,把握社交媒体和移动终端迅速崛起的趋势,更加注重传播形态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分众化、多元化,积极开设对外信息发布平台,加强分层设计、定向直供,做好量体裁衣、精准推送,在跨文化传播中把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向善向上的光荣历程讲好,把当今中国人的价值理念、道德追求、思维方式、良好品行和精神风貌的现实内容讲好,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激情实践讲好,用精彩鲜活的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为全球发展和世界和平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更强中国力量。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