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逝世的第五年。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5年间,一个个以黄大年名字命名的团队不断涌现,且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弘扬他的精神,继承他的事业,培养更多的黄大年式人才。
接续奋斗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黄大年教师团队是黄大年教授生前所带的队伍,致力于研究如何对地球进行探测,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规律,解决人类生存的资源环境问题。
“黄老师走后5年间,作为他生前带领的团队,我们集智攻关、倾心育人,积极推进黄老师的未竟事业。”团队负责人刘财说。
几年来,团队坚持不懈,埋头钻研,承担国家级项目20余项,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通过交叉学科融合、跨部门联合等途径,研发航空重磁总场和梯度探测技术,实现航空重力梯度仪整机0到1的突破;设计和研发出新一代智能化无人机搭载平台,形成机载一体化高精度和高效率联合探测系统;面向三维地质目标实现重、磁、电、震和井中探测多方法信息融合等,实现海量、多元探测数据的集成和综合解释。团队还在东北地区组织实施了累计长度1.5万余公里综合地球物理剖面信息采集和综合研究,创立了油气资源多元勘探理论,在盆地边缘域发现新油气资源,取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
团队以黄大年精神为引领,秉承总书记的重托,所有成员立志扎根东北,做好育人科研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引领、教学科研并进、培养高质量人才和产出高水平成果”的团队建设理念,培养出的大批优秀学生已在祖国各地,继续以出色表现传承着黄大年教授的崇高精神。
如今,在黄大年教授生前工作过的吉大地质宫,灯光依旧。黄大年精神始终像动力源泉一般,鼓舞着大家心有大我、无私奉献。
担当创新
作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5年来,吉林大学化学教师团队也始终以黄大年精神为引领,牢记立德树人初心,不忘科技报国使命,着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科研上,团队攻坚克难、勇攀高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在“下一代显示材料和技术”“具有最高化学稳定性的聚芳醚类晶态多孔材料的构筑”等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及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等国家级科研任务,同时,不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教学上,团队成员从本职岗位做起,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自己的责任、使命和担当,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团队负责人于吉红看来,黄大年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科研和教学上。5年来,他们将黄大年精神进一步践行和延伸到团队建设和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
队伍以黄大年精神为引领,致力人才引育工作,培养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目前,团队中已有6人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引进海外青年学术骨干15人,其中12人入选国家级引进青年人才项目,人才梯队的集成性效能作用进一步凸显。
黄大年教授生前是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首任部长,推动学校交叉学科发展是他生前的愿望。“因此,我们努力在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中交叉融合、联合创新。”于吉红说。
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吉林大学成立了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紧密围绕新物质的创造与转换、新能源材料、智能制造、精准医疗等未来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汇聚国际顶尖学术大师,组建中外联合科研团队,以战略发展为牵引,建立多学科交叉科研范式,开展前沿科学探索及应用研究,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实验室已成为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1个吉林省科研平台。
把论文写到大地上
作为省属唯一重点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始终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指示。5年来,学校涌现出多个黄大年式教学和科研团队,为吉林振兴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吉林农业大学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教师团队在李玉院士的带领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国家“三农”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团队探索形成了“一株菌、一只蜂、一棵参”极具特色的研究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重大研究成果,填补了一系列国内研究空白。特别是开创性地建立了完整的菌物科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体系,团队在陕西柞水开展的扶贫项目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小木耳、大产业”,为决胜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团队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到田间地头为农民传授科学技术。他们提出“南菇北移,东木西草”建议,实现了食用菌产业升级,建立了“五位一体”食用菌技术服务、示范推广产业体系,培育新品种50余个,生产示范基地26个,在省内建成百公里蘑菇长廊,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60亿元。
不久前,由刘景圣教授为带头人的吉林农业大学农产品精深加工教师团队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队伍中海外求学归国教师达14人,他们都以黄大年教授为榜样,放弃国外优越的待遇条件,选择扎根吉林刻苦求索。疫情期间,为了不耽误春耕进程,团队在第一时间加入科技备春耕专家服务团,通过在线直播培训等方式为农民排忧解难。刘景圣表示,能够真正用科研为国家建设服务,用科技创新助力民族进步发展,才无愧于黄大年式团队的称号。
如今,当人们深夜走过文化广场,望向地质宫5楼黄大年教授办公室的那个窗口时,通常一直亮到后半夜的灯光已不再亮起,但黄大年精神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耀眼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