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8版:文苑茶坊

生态文学创作中的情感温度

□任林举

从最初进入甘南采访,到《躬身》(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一年多的时间虽然不算长,但这次创作经历给我内心带来的震撼和激起的波澜却经久不息。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很多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时常在我的头脑中萦绕。

对我来说,这些人物,不仅仅是我这部书中的主角,更是我们这个时代里各个方面的代表。2015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开展了全域无垃圾行动。我对这个事件的了解和认知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真正深入甘南采访时,才发现,事情根本不像我想象中那么简单。

原来,一个看似简单的事情、一个简单的动作,被更多的人长期坚持下来之后,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5年后竟拥有了神奇的意义,成为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躬身,已经远远超离了它自身的具象和最初的意义,变成了一种象征或隐喻,已经由一个身体姿态变成了一种精神姿态。如今,当人们再一次俯下身去的时候,最初的目标模糊了,却意外地发现有一些更加重大的事情正在发生——人与自然之间有了更多的敬畏与和解,人与人之间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和谐。甘南人民不仅通过向自然躬身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了“五无”(无垃圾、无污染、无塑料、无化肥、无公害)甘南的奇迹,而且通过躬身,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回头看,当初的“全域无垃圾”行动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切口”,是事物进入深层次、大面积“裂变”的一种方式、一个“引信”。

为了挖掘甘南这场环境革命背后的精神动力,展示这场环境革命最真实的状况和细节,我决定花更多的时间,尽最大的努力,走到甘南州的各个角落,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人物入手,以不掺杂质的记录和发现,体现甘南州和甘南人民在物质、精神层面的今昔变化,以构筑起一条尽可能生动、丰富的时空走廊。

其实,对纪实文学创作来说,每一次走心的写作都为作家自身学习、成长、探究事物本质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一个有出息的作家绝对不会轻视和放过这样的机会。随着采访的逐步深入,我不仅了解、掌握了很多过去并不了解的现实情况,关于生态保护,关于垃圾处理等问题,也都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甘南的生态建设经验告诉我们,所谓垃圾,在于它没有以适当的形式和用途存在于适当的场景中。比如,塑料袋没有用来装东西,而是任由它飞上了树;比如,粪便不在茅坑或下水道里,而是洒在了街巷上;比如,砖瓦不在墙体和房子上,破碎了,堆积在广场……当一个人向所谓的垃圾弯下腰的时候,就是对自己或对人类集体的某种过失以及不当行为进行反思和修正。

我常常会想起作品中的那些人物。那个坚持要送我一件藏袍的卓玛加布,虽然一脸的憨厚,我却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智者,他似乎一生下来就懂得了施与得的辩证法。相信他为保护生态花出去的那么多钱、那么多精力,最后一定都能得到应有的回馈。还有那场环境革命的策划者、推动者和践行者,如果说他们确实有点不同凡响,我觉得那在于他们敢面对现实、面对问题,敢于担当和坚持。而这正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应有的初心和姿态。

甘南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在于,生态保护要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从现代文明的基准出发。生态保护如此,文化保护也是如此。尊重和敬畏的含义并不是仅仅让一切保持原来的样子或者回到从前,而是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变得更加美好,达到一种更符合生命诉求和科学标准的、新的平衡。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