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点儿不点儿,浑身净眼儿”,这是儿时常听老人们给孩子们破的“闷儿”(猜谜语)。这谜底便是顶针儿。
顶针儿可是做针线活的必备工具。描龙绣凤用它,缝破补绽也用它。当然,文学上据此意将一种修辞方法也称作顶针(或顶真,也叫联珠)。如李白的《忆秦娥·萧声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便用了顶针的修辞格,后一句的开头,也是前一句末尾的词语或句子,就好像顶针儿的样子。
顶针儿多为金属制的,还有玉石、翡翠制的……铁制的最为便宜、适用,也最常见。它可以根据手指的粗细放开或收拢。将它展开,发现它是用一块宽约1厘米、长约3至4厘米的铁皮压制而成的,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坑,以抵住针的后端且不易滑出。
记得母亲的针线笸箩里就有两个锃亮的铁顶针儿和一个光滑的顶针儿。据说那个光滑顶针儿是姥姥留给母亲的,甚至历史更为悠久……
我稍懂事后哄弟弟们玩耍时,常常将针线笸箩里的东西倒扣过来——线棒、袜底板、拨拉锤子、鞋拔子……这些都成了玩具。有时将线棒弄乱了找不到线头而遭到母亲的责骂。那时也常常观察母亲绗被子、缝棉衣、纳鞋帮……母亲总是将顶针儿戴在右手的中指上,然后飞针走线,我有些纳闷,似懂非懂。
及长,看到母亲忙不过来,衣服、鞋子坏了只好自己缝。有时材料太厚太艮,用力时常常被针屁股扎了手,我只好按在炕沿上将针顶过去,费时费力,越出汗,手越滑……后来在母亲的指导下,我才体验到顶针儿这种小玩意的妙处。
那时,哪家没有几个锃亮的顶针儿?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母亲有一个顶针儿上密密麻麻的小坑中竟有几个透亮了!
再后来,我们兄弟几人成家立业,母亲的顶针儿就不太光亮了……妻子也有针线笸箩,也有顶针儿……现在,妻子的顶针儿也不光亮了,袜底板、鞋拔子、压刀、拨拉锤子不知什么时候也消失在岁月里了。
如果还让孩子们猜“不点儿不点儿,浑身净眼儿”,他们恐怕很难猜到了。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世界里,顶针儿这种东西早就不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