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这是一首流传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儿歌,半个世纪以来,唱遍大江南北,经久不衰。这首儿歌歌词优美,寓意深刻,通过和小燕子的一问一答,反映了那个时期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儿歌的领衔之作。那时还有像《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让我们荡起双浆》《丢手绢》等优秀作品,首首都是儿歌里的经典之作。
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依然有许多优秀作品问世。著名作曲家潘振声的《一分钱》,被誉为中国最可爱儿歌。通过少年儿童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并得到叔叔的称赞这样寥寥几句歌词,塑造了一个拾金不昧、健康向上的儿童形象,极具教育意义。其它还有像《小松树》《春天在哪里》等儿歌,这些儿歌大都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因而流传很快,传唱度非常高,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有《我爱北京天安门》《红星照我去战斗》《闪闪的红星》等;后期,儿歌的创作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出现了像《采蘑菇的小姑娘》《种太阳》《妈妈的吻》等儿歌,尤其是那首《妈妈的吻》使多少人泪眼婆娑,为之动容:“在那遥远的小山村,我那可爱的妈妈已白发鬓鬓,过去的时光难忘怀,妈妈曾给我多少吻,多少吻”。爱的召唤,在儿歌里也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
1980年以后,儿歌出现了一个繁荣期,这一时期的儿歌有着很强的教育性,童真、童趣、童稚表现得十分到位,如《比一比》《数字歌》《谜语歌》等,极大地丰富了儿童曲库。随着电视进入普通家庭,影视歌曲、校园歌曲等成为了孩子们追捧的热歌,《黑猫警长》《世上只有妈妈好》等。在1990年后,孩子们更多地倾向于流行音乐,一些优美的歌曲也能成为他们的主旋律,如《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健康歌》等。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儿歌的创作已呈多元化趋势,但仍以动画片主题曲为主打,像《白龙马》《小哪吒》《别看我是一只羊》等动画片插曲。2006年春晚,一首《吉祥三宝》一经播出就风靡全国,唱红大江南北。这首由蒙古族歌手布仁巴雅尔和妻子乌日娜以及他们七岁的小侄女英格玛演唱的儿歌,采用三人一问一答式的演唱方式,把星星、月亮、太阳、绿叶、红花、种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吉祥如意的一家人。甜美的歌声,悠远的意境,童真的幻想,把人们带进一个如诗如画、如梦如歌的情境。而近两年深受儿童欢迎的歌曲还把国学融进了儿歌,使孩子们从小接触传统文化,古典精髓。
不同的时代,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儿歌和不同的感受。在儿歌的世界里徜徉,去寻找童心、童趣、童真;在儿歌的旋律中聆听,去净化心灵,呼唤真、善、美。儿歌里的岁月,是那么悠远长久,令人向往;岁月里的儿歌,又是那么甜美纯真,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