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三农

长春“稻村”:增收功在高产田

本报记者 毕玮琳

近年来,我省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主要措施之一,全力推进“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从哪来?又高在何处呢?近日,记者来到长春市九台区龙嘉街道的红光村,探究一下那里高标准农田。

2019年红光村276公顷水田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在这个基础上,村上在这里修建了稻田公园。眼下这里不仅成为周边群众休闲放松的好去处,更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

红光村位于龙嘉街道东北部,由于村上全部是水田,过去一直被称为“稻村”,大米的品质有口皆碑,可多年来光有个好名声,村民却没赚到“实在钱儿”。村里也试过改变人工作业的传统方式,鼓励村民使用农机,可是一来投入太大,二来这大型农机也施展不开。

“以前每家每户的地块太小了,农机根本用不上。”村党支部书记李在德对记者说。近年来,红光村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利用农业项目资金,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村里协调全村406户的土地通过入股或流转的方式,与种植企业开展合作。各家各户的田埂被打破,连成片,这个举措使种植面积一下子就增加了30公顷。同时,配套田间水利设施,做到科学节能灌溉。

吉林省合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只有高标准农田才能实现,现在合作社的土地基本全程机械化。

李在德介绍,“目前,红光村粮食产量提高10%,肥料利用率提高2%,灌溉率提高7%。”

眼下在红光村,大小不一的“烧饼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归方连片的“高产田”;硬化的机耕路、混凝土的水渠一改以往田地的泥泞;水田里没了忙碌的身影,只有来回巡弋的无人机投放有机肥;不少稻田都建有鸭舍,鸭稻共生,节水、节肥、增效。自从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村民们也可以放心大胆走出农田,出外打工。

“家里的地不用惦记了,年底还有分红,出去打工还能多赚一份钱。” 村民王宝成如是说。

据悉,九台区已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41个,总投资达14.92亿元。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