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添怡)近年来,我省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省食品安全与营养工作体系,积极推动国民营养计划落地生根,助力群众饮食从“吃得安全”向“吃得健康”转变,使城乡群众营养健康需求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为推进食品营养健康工作,我省先后印发《吉林省国民营养实施计划(2017-2030年)》等相关政策文件,并将食品安全与营养工作纳入健康吉林建设重要内容,为推动全省国民营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按照省里统一部署,省卫生健康委会同25个相关部门组建了省级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印发了《吉林省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工作规则》。各市州、县(市、区)政府、机构编制委员会或卫生健康委(局)都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为推动国民营养工作落实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
通过创新管理思路,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我省先后开展0至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6至17岁学龄儿童膳食摄入营养监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工作。省卫健委充分发挥卫生健康系统各单位专业技术特长,在省内医疗机构开展健康宣教和义诊咨询,在省妇幼保健院开展生命早期1000天的孕前营养指导,在省疾控中心建设“三减”餐厅,评价油、盐、糖使用限量,指导合理膳食等。
为完善临床营养工作体系,省卫健委成立“吉林省临床营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在吉林市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该中心被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营养学部确定为“标准化营养科建设”示范基地,为推动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设临床营养科室提供技术支撑。
人才是食品营养健康工作的重要基础,省卫健委联合省营养学会,建设吉林大学为注册营养师课程教学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联合体,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注册营养技师课程教学基地。截至2021年底,全省累计通过全国注册营养师考试(含备案)234位,通过注册营养技师考试155位。2021年全省各级疾控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增加食品营养专业技术人员320余人,各级医疗机构新增营养科室医护人员50余人,基本满足现有工作需要。
同时组织吉林大学、吉林省营养学会编写了吉林省营养指导员培训教材,遴选了3个营养指导员培训机构和50余名培训师资,发放培训教材3000余册,完成营养指导员师资培训89人,营养指导员初步培训834人。
省卫健委还动员社会人才力量,于去年组建了1860人的营养宣传志愿者队伍,各级营养委成员单位和营养宣传志愿者累计开展营养宣教2000余次,进社区、乡村、学校、机关、企业等单位5990个,受益群众56万余人。我省营养科普宣传工作在全国食品安全管理与风险交流培训会议进行了交流。
为使社会公众了解营养相关政策,掌握营养健康知识,省卫健委每年开展全民营养周宣传活动等,开展了全省营养健康食堂、营养与健康示范学校等工作,其中社区营养健康食堂建设工作被国家确定为健康中国行动典型经验。截至今年5月,全省共建设市、县营养区域技术基地44个,实现了市州层面技术基地全覆盖。共建营养健康食堂338个,营养健康餐厅395个,营养健康学校366个,建立了临床营养科室的医院74家,营养指导员培训604人,2022年计划培训1000人,目前完成200人。
同时,我省加大科研创新投入,2021年我省被国家确定为区域性营养创新平台试点建设省份。省营养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平台研发农产品营养升级新工艺4项,开发营养型农畜产品2种,研发营养健康食品18种,获授权发明专利15件,全年为企业、农户增加产值50余亿元。
随着我省食品营养工作的深入推进,居民营养健康知晓率逐步提升,学生的身高年均增长速度逐步提高,男女生的营养不良检出率有所降低,居民人均食盐摄入量由原来的人均每天14.4克下降至7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