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前谋划促发展,一张蓝图绘振兴。
仲夏时节,东辽县处处有新景。在辽河源镇安北村,东辽河源头溪水潺潺绿树成荫,成为生态乡村游“打卡地”后,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也端上了“生态饭碗”,搞起了农家乐。
自从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东辽县以凝聚合力为重点,奋力擦亮乡村振兴底色。全县上下一盘棋,各部门加强协作,多点推进振兴步伐,逐渐形成以产业振兴为支撑,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农民富足的振兴蓝图。通过细化工作举措,狠抓工作落实,东辽县在乡村振兴的答卷中不断书写出新的成绩。
产业兴旺,聚力发展谋振兴
7月11日,东辽县智能仓储冷链物流建设项目现场格外热闹,铺设的1万平方米沥青路面上热浪滚滚,工人们虽然满头大汗但却丝毫没有减缓速度。在综合楼内,装修工人们按照每一层不同的功能加紧施工,合理的布局,精细的工艺,让这座容纳展示、会议、用餐、办公的大楼进一步提高了承载能力。在其身后,4栋冷库主体早已完工,正在进行设备安装。从安装到调试大概需要3个月,而第一栋冷库将在8月末投入使用。
智能冷链物流项目是东辽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重要配套设施,建成后对东辽县乃至吉林省的农副产品及鲜肉产品的供应和流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东辽县坚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全力推进特色产业提档升级。通过抓园区建设促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打造稻米、蛋鸡、黑猪、柞蚕等特色优势产业,“吉米飘香”“东辽柞蚕”“东辽黑猪”“金满乌”等品牌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已完成“七通一平”基础施工,“中国蛋谷”品牌进一步打响。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金翼蛋品),省级龙头企业11家,市级龙头企业32家。国家级“一村一品”5个,省级“一村一品”2个。抓项目建设促农业高质高效。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1.9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采取有力措施保障粮食播种面积130.5万亩,大豆播种面积5万亩,水稻插秧面积5万亩。抓提档升级促乡村旅游经济。加大对乌龙山森林公园、鴜鹭湖湿地公园、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安石镇朝阳村、省级美丽休闲乡村金州乡双福村和辽河源镇安北村的打造、宣传及推广力度,组织朝阳村、安北村、田雨德国小镇申报三A级景区。目前,全县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7家。
生态宜居,扮靓村貌谱新篇
盛夏已至,东辽县辽河源镇宴平小街上人来人往,这里是辽河源镇两条精品旅游线路汇集地,今年,辽河源镇对宴平小街进行整体打造,让这里的街景换了新面貌。踏上这条复古的小街,让前往辽河源镇游玩的游客眼前一亮,也让临街商铺更具人气。
各村各镇都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下足了功夫,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东辽县以即将召开的全省乡村振兴现场会为契机,构建“1+4+11+26”包保机制,配备26个工作部门,打好组合拳。把现场会建设任务与千村示范创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打造、厕所革命、建筑节能改造、清洁能源改造、村庄清洁行动和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相结合,发动全县47家包保单位,出动1000余人,对现场会沿线5个乡镇27个村66个小组1470户开展帮包整治工作,同村干部一同对沿线卫生进行集中清理。
不仅如此,东辽县坚持以生态宜居为关键,大力推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通过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实施美丽东辽沿线提升行动。完成道路绿化360公里,河流绿化13公里。对裸露山体栽植苗木1.8万株进行生物治理,高标准治裸3处、巩固治理22处,治理面积4万平方米。2022年,新建义务植树基地3个,完成义务植树任务70万株。对全县48个示范村,进行高标准设计,高标准施工。同时,将303线道路打造成彩色廊道,全线栽植苗木3万余株。实施村庄绿美化打造工作。投入资金364万元,清理垃圾1.68万吨,清理村内淤泥400吨,清理畜禽养殖粪污2.1万吨,迁移柴草剁500余个,拆除废弃房屋18处,拆除废弃圈舍14处,拆除残垣断壁50处,清理整治农户庭院6000个,新建景观带40处。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改造工程。预计8月中旬,完成卫生旱厕建设2600个。
加强基础设施改造力度。实施农房建设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计划农村危房改造25户。实施巩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东辽县城乡(镇)饮水安全一体化提升工程(二期)于2022年4月29日复工,完成投资1,78亿元,新增农村集中供水人口8.63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2.5%以上。实施农村路网改建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62.924公里,包括自然屯通硬化路32.688公里、辽河源头旅游公路6.5公里、乡镇优选通达路线通三级路23.736公里。危桥改造15座,村级公路隐患改造159.297公里。
乡风文明,凝心聚力促振兴
近年来,东辽县坚持以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为主线,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022年第一季度,东辽县有5人获得“辽源好人”称号,印制防疫宣传海报2510套。印制“树立环境意识 保护生态环境”倡议书5万份。制作移风易俗、文明祭祀等网络倡议书传递文明理念。阵地建设如火如荼。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组织开展送万福进万家志愿服务活动,向各文明实践所站发放春联230余副。创新打造“红马甲进万家”志愿服务活动,9582名网格员包保群众近7万户,排查1000余次,帮助解决各类急事难事53件。以泉太镇老营村“文明实践超市”为标杆,推广建设文明实践超市26个。志愿服务深化拓展全县注册志愿者20209人,团体899个,项目94个,属地机构245个。开展“元旦春节慰问”“3·5学雷锋”“爱国卫生月”等志愿服务活动5次。文明培育持续深入。组织学校开展好“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童心向党 立德树人”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治理有效,持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通过强化基层基础建设,不断深化和完善县乡两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健全完善两级服务中心制度机制建设,提升解决乡村群众百姓诉求“一站式”办理能力,高质量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目标,提升农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
推进乡村平安建设。纵深推进公共安全案(事)件防范和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走访大化解行动,加大对历史积案、重复信访化解力度,完善落实“三级书记抓信访”责任体系。
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法律“六进”“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宣传活动,发放各类普法宣传资料5000多份,解答咨询近300多人次,受众5000多人。
党建引领,助农增收亮底色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东辽县坚持以组织建设为统领,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有序开展。
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推进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做大做强。前期22个试点村成效明显,其中德忠村100万株花苗已全部售出,利润近10万元。推进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不断壮大。2019年至2021年东辽县共确定39个50万元扶持村,其中白泉镇兴隆村肉牛养殖规模已达到30头,足民乡高粱村入股高粱环境卫生管理有限公司每年可获得分红3.5万元;2022年,结合“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东辽县共确定扶持村13个,均为肉牛养殖项目,现已完成牛舍建设。
高质量开展农村集体资源发包专项清理整治。坚持高标推进,截至目前,累计排查“五方面问题”4300个,完成清理资源8.25万亩,重新取得收入达1500.09万元,村均增收6.3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目标任务进展迅速。采取月调度、月通报、季对账制度,压紧压实各乡镇党委工作责任,营造积极的比学赶超工作氛围,截至6月初,2022年东辽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年收入10万元以上村将达165个,30万元以上村达94个,50万元以上村达24个,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共2143.52万元,村均收入达9.12万元。
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东辽县坚持以农民富裕富足为根本,着力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聚焦底线问题,强化动态监测。成立联合审查帮扶组,对全县53461户农户进行全面排查。第三次动态监测后,新识别监测对象5户7人,提出帮扶措施12条,消除监测户返贫致贫风险,全县未出现一例因疫返贫致贫现象。
聚焦产业就业,推动帮扶落地。重点围绕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等项目,计划投入衔接资金2618万元,谋划实施各类扶贫产业项目7个,其中,优质肉牛养殖繁育类5个,23个示范村创建产业项目1个,少数民族发展产业项目1个,覆盖脱贫户2337户4072人。
聚焦项目资金,保障实施和支出进度。中省衔接资金安排方面,2022年全县中省衔接资金到县规模为4285.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157.5万元,省级资金2128万元,全部安排到项目,资金安排率达100%。县级衔接资金安排方面,2022年县财政投入配套衔接资金450万元,主要用于项目建设、千村示范等方面。目前,资金分配已完成。2022年,计划利用衔接资金实施项目19个,其中产业项目7个,基础设施项目7个,其他项目5个。现已开工19个,开工率达到100%。
聚焦群众福祉,提升乡村幸福指数。在安石镇朝阳村投资入股辽源市坤奥袜业扶贫产业项目,并创建帮扶车间,重点带动和吸纳有劳动能力和弱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脱贫人口、监测帮扶对象5人就地就近务工增收。全年计划培训脱贫劳动力57人,目前已完成培训17人。通过临时公益岗安置脱贫劳动力110人。深入开展贫困残疾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训脱贫残疾人260人。
聚焦社会保障、实现工作提质增效。科学确定2022年全省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最低指导标准,确保救助水平稳中求进。截至目前,为城乡低保对象8497户10625人,发放城乡低保金及补助金3255.54万元。特困人员2176人,其中集中供养424人,分散供养1752人,发放特困人员供养救助金810.28万元。下拨乡镇临时备用金145万元,救助540户553人,发放救助资金78.8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