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新时代中小学劳动课程作为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载体,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和重视。劳动课程的开设要明晰其内在价值,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具体建构,从而形成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的课程实施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更多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实现新时代奋斗目标、开创美好未来,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当代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劳动素养,影响着新时代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而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重点在于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这对于满足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打造时代新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强调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到国家课程方案,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实现真正的五育并举。面向未来,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努力探索有效的课程实施路径,持续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聚焦素养,推进劳动教育一体化。劳动贯穿学生成长的各阶段、全过程,劳动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秉持科学性、连续性原则,既重视纵向衔接,又关照横向贯通,同时加强综合实施,构建可持续的一体化教育体系,让学生不仅习得劳动知识、技能,还能提升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思维等更深层次素养。为此,课程目标设计上,应注重培养学生劳动能力,根据不同学段学生成长特点和未来社会发展人才需要设立相应目标,不断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参与劳动的意识,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深化对劳动价值的认识。以长春外国语(实验)学校为例,其秉持以学生为本理念,结合办学特色,在听取学生、家长、教师、社区等多方意见基础上,设置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教育内容,开发基本技能、生活养成、生产创造、实践服务等教育模块,注重课上课下联动,校内校外联通,各模块协同育人,兼顾各学段不同学情,统筹推动各学段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促进贯通,开发个性化劳动教育课程。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首先要将重点放在劳动课程建设上,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文化传统,在设立劳动必修课基础上,打造因时、因地、因校、因人制宜的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的个性化劳动教育课程。要提升学科整合意识,积极挖掘各学科中劳动教育元素,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更好实现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充分融合的“五育并举”教育目标。要以举办劳动社团活动等形式,将手工技艺等特色活动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体悟劳动价值,培养勤于实践的良好品质。要将劳动教育与学校特色活动,如艺术节等活动相结合,让劳动教育价值意蕴于潜移默化中得以厚植,得以彰显。要充分利用相关实践基地,推进劳动实践进校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经验,解决劳动实践中的问题,也在增强体魄、掌握技能的同时,锻炼自我管理和团队合作精神。
用活资源,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共育机制。劳动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想要达到良好教育效果,应以学校为主阵地,统筹协调家庭和社会各方资源,形成合力,统一推进,持续拓展教育渠道。积极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帮助孩子提高生活技能,养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充分发挥社会各类资源的支持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工厂、农场等机构广泛参与,通过开放实践场所、增加劳动体验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机会,合力画好劳动教育同心圆。长春外国语(实验)学校与相关单位充分沟通,积极搭建校外劳动教育实训基地,如与长春光机所合作,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走进光机所,在参观中领略光学科研工作者开拓光学事业,淡泊名利、潜心钻研、刻苦攻关、集智创新的事迹,并通过特别设计的“奇妙之光”互动实验秀活动,将晦涩难懂的光学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反映出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光学奥秘,接受科学熏陶。
完善评价,以科学体系和机制推动劳动教育“增值”。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成效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劳动教育中,应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做到学生学习过程有监测、学习结果有鉴定,并以此对学生教育需求被满足度、课程设置科学有效性等进行科学分析,推动劳动教育有效实施,更好地实现其育人旨归。要由教师、家长和同伴等多主体共同参与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等形式,客观准确地评价教育成效。要围绕教育目标,既重视设立体验式、感悟式隐性评价,又注重构建显性评价,同时,强化平时表现评价和阶段综合评价结合,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创新”等维度,根据不同年龄和学段特点开设“劳动任务清单”,并配置相应评价标准。要以激励为主,同时帮助学生发现不足,用评价促反思,继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劳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