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拆除各类爆炸装置40余枚,转移销毁各类废旧炸弹、危险爆炸物品400余个,参加重大安检搜爆任务210余次……无一失手。他就是全国“公安楷模”“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双百政法英模”朱建民。
1999年,朱建民从部队转业,到吉林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成为一名排爆警。排爆,是一个高危职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危及生命,但朱建民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3年。部队服役期间,他就是工兵技术骨干,多次获得表彰和奖励。面对二次就业,很多人都劝他选择一个安定的职业。可朱建民却说:“排爆虽然危险,但只要社会需要,我就一定当好这个‘排头兵’。”为了这句承诺,当年和他一起参加排爆培训班的同行,百分之八十都相继离开了排爆岗位,可他23年如一日坚守在这个危险的岗位上,脚步从未停歇。
“排爆是我的老本行,干了半辈子,只要有任务我还要带头干!”今年52岁的朱建民已年过半百,但每一次排爆任务,他都不曾缺席。
2021年6月1日,距离吉林市区40余公里的船营区左家镇山上发现一枚炮弹。接到指令后,朱建民带领技术大队教导员郑连中,排爆民警张帅、赵尔为、何鹏、杨凯博火速奔赴现场。
山路崎岖,沟壑纵横,毒蛇出没。朱建民一行人穿着雨靴,在早上刚刚下完雨的湿滑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背着绳索、扛着撬棍、拉着小架子车等工具徒步近一小时赶到现场。
经勘察,现场发现炮弹为一枚抗日战争时期未爆的航空炸弹,重约200斤,预测威力巨大。投掷到地面时炮弹的尾翼已弯折,裸露在外的引信有一半损坏。任务异常危险,操作须万分谨慎。
如何将炮弹安全转移是最令人棘手的问题。山路坎坷,架子车装载运输根本不可能。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安全转移刻不容缓!
为保证炮弹的相对稳定,经朱建民与郑连中等人反复斟酌,决定用绳索固定炮弹,用撬棍把炮弹抬下山。这是一场对民警体力与耐力的双重挑战,更是一场对民警直面生与死的严峻考验。
两人抬撬棍,一人抬尾翼,下坡上岭、跨沟过坎,每一步都走得惊心动魄、如履薄冰。轮流交换,一路呵护,体力虽然透支,但意志依然坚强。终于将炮弹抬到排爆车前,但由于弹体过大,无法完全放入防爆围栏内。在朱建民的指导下,民警使用工具一点点、一丝丝折断尾翼,成功用防爆围栏将弹体固定在后车厢。
到达市公安局指定的爆炸物品处理场时,已是22时许,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在钻研排爆技术的岁月中,朱建民学会了精准辨析哪条是生的引线,哪条是死的绞索;在带领团队排爆除险的日子里,朱建民不仅仅是教会战友们精湛技术,更多的是生死与共的生命托付!
“我深知排爆工作意味着流血牺牲,但每当危险解除,群众拍手称赞时,我和队员们都有深刻的感悟,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朱建民说,每一个排爆现场,都是一个练兵场,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排爆是与‘死神’打交道,我们为什么还要上?因为,我们的背后是党和人民的重托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