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4版:理论

切实增强高校思政工作时代感吸引力

王 坚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是体现高校办学性质、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发展机遇与挑战。广大高校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工作,使之更富活力、更具吸引力,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加持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亲和力和针对性,并呈现出精准化、数据化、多样化等特点。具体来说,以信息技术为助力,可以更好地收集相关信息,并借助数据分析整合,更精准地识别学生个性化需求,继而增强思政工作的便捷性和准确性。同时,大数据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教育工作效率,尤其是通过统筹各高校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资源、构建共享平台,能够持续提升思政教育的可及性和有效性。此外,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促进教学相长,提升学习效果。广大高校应不断探索改革创新的方式方法,构建基于新媒体新技术运用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进一步促进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持续更新教学理念。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有效发挥全媒体平台、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构建思政教育新格局,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面临的重要课题。广大高校以及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牢牢把握思政教育发展新趋势,更新教育理念,用好新媒体新技术这个“助推器”,不断提升课程的“到课率”“抬头率”。要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中充分融入新技术手段,构建好智慧课堂,实现对学生思想的有效引领,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广大思政教师应更加充分认识信息化技术运用对思政工作质效提升的巨大推动作用,打破时空限制,推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教学紧密衔接,实现教学过程全程覆盖,从根本上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每一名教师都要科学而牢固地树立互联网思维,熟练掌握、综合运用慕课、微课等新技术条件下的新型教学手段,实现线上线下结合,使互联网成为教书育人常用常新的平台,使思政课活起来。

不断优化工作方法。思政工作是高校办学的生命线,提高思政工作的质量和效能,需要深入研究把握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从优化路径和工作方法入手,完善工作机制,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网络技术深度融合。要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创新教育互动机制,坚持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互动的积极性,使高校思政工作能更好吸引和引导青年学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培育复合型人才,通过开展多元化评价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制定科学适宜的培养方案。充分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借助新媒体平台、信息化技术,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开展思政教育教学,做到课堂与实践有机结合,摆脱传统思政教育纯理论学习的状况,使学生的学习心态向着积极主动的“我想学”“我要学”发展,寓教于乐,持续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引领力。

更加注重内容创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活起来,必须有鲜活生动的内容。应着力深挖时代感强的事例、典型,以“活教材”和有代表性的人和事帮助大学生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世界里辨明方向、廓清迷雾,找到真知、自信前行。应立足学校新媒体平台和思政教育教学资源,用贴地气的方式将“冒热气”的事例和故事讲好讲活,既把先进人物、典型事件讲真切,也要把背后的精神和思想讲透彻,引导青年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同时还要善于把身边平凡人、“小故事”讲鲜活,使其可亲可信、可知可感,让思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强化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进而为思政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素材。

着力打造网络思政文化品牌。积极地拥抱网络时代,用“环境育人”的理念发挥网络育人的优势,用品牌建设赋能教育实践。应根据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顺势利导,借助网络手段,在全媒体平台上广邀校外知名专家、先进典型为学生作报告、讲道理。打造思政文化品牌要精准定位,不断提升品牌的文化和价值内涵,用鲜活的例证、可信的论据,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自身承担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要坚持有效“输出”,在“输出”载体的选择和使用上,应遵循教育学及网络心理学等规律,形成集聚能量的互联网思政“强磁场”,影响青年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快入眼”,而且“深入心”,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释放思政育人的强大动能。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