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长春市南关区结合自身城市中心区、老旧城区、人口密集区等实际,围绕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形成了“一体四化、五域融合”工作路径,推动文明实践阵地不断拓展延伸,促进了资源整合最优化、覆盖群众最大化,实现了“三级一体、扁平管理、直通末端、全面覆盖”的工作目标。
截至目前,南关区共有1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6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92支志愿服务队,让文明实践全要素深度融入各领域。
“一体”建设 打造区域特色新路径
“南关区位于长春市中心城区,我们按照整合资源最大化、服务群众最优化,对全区各类资源进行激活、整合、下沉、共享,形成‘一盘棋’格局。通过‘一体’建设,高位统筹,实现阵地布局一体、指挥调度一体、资源统筹一体、队伍建设一体,全力破解资源分散难题。”南关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阵地布局方面,南关区始终坚持“依托存量、不搞增量”,从中心城区“寸土寸金”实际出发,盘活大社区闲置空间,将中心、所、站建在一起。中心吸纳行管部门、街(乡)等38个成员单位,通过小区定点、楼栋评户、企业设岗、网络联端,让点线成面、融链成圈,拓展为7级阵地,实现区域全覆盖。
在指挥调度方面,南关区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联席会议机制高位统筹,13名区级领导一对一包文明实践所,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构建“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做到指挥协调一体。
在资源统筹方面,南关区整合域内5个党史教育基地、6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7个主题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实现阵地共享、活动共联、队伍共育,打通资源大循环。
在队伍建设方面,南关区发动49个区直部门党员干部,组建由区委书记和区长任总队长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吸收街乡班子成员、在岗干部、下沉队伍、属地垂管单位力量,在13个所组建志愿服务中队。依托社区(村)、驻街单位、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组建192支志愿服务小队,形成“1+13+192”的三级队伍体系。
“四化”协同 打好创新“组合拳”
南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标准化、项目化、智数化、社会化手段贯穿文明实践工作始终,打出创新“组合拳”。
坚持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的“五有”标准,规范中心、所、站建设;在点、岗、户拓展阵地,明确要有人员、有项目、有文明实践显著标识。
通过项目化运作,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聚”民、文化文艺“乐”民、普法维权“护”民、科技科普“强”民、助学兴教“育”民、健康义诊“益”民、城市清洁“悦”民、扶老助困“暖”民、文明新风“润”民、疫情防控“安”民等“十大为民行动”。
通过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依托“鸿方舟”VR智慧学习体验基地、5S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文明街区“一网四平台”治理示范基地,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智数化。
通过资源运作社会化,以“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志愿服务联合会+文明实践基金会”为框架,构建志愿服务保障“铁三角”,让工作有保障可持续。
“五域”融合 破解条块分割难题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一项长期事业,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南关区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融入基层党建、社会治理、文化繁荣、经济发展、民生服务五大领域中,全面破解条块分割难题。
把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首要任务,举办一系列理论讲座。登台讲师中,既有机关党员干部,也有理论志愿者;既有市、区级理论宣讲团成员,也有辖区普通百姓。他们通过接地气的宣讲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发挥红色阵地属性,以“四史教育”为抓手,打造党史故事馆、5S党史体验基地,创建党建直播间、红色故事会宣讲载体,大主题、小切口讲好中国故事,激发爱国情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创造性开展“我为群众解一忧、我为发展献一策”特色载体实践活动,发动党员干部守初心换民心参与志愿服务,解忧4566件、献策4410条。面向受疫情影响的就业困难大学生和“零就业家庭”开展“春风送暖,送岗到家”活动,提供用人岗位600个,就业指导900余次,投入创业扶持资金300万元。开展“助老行动”,打造“没有围栏的养老院”“幸福驿站”,以“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为主体,校社合作志愿服务为补充,社区食堂为配套,供给差异化养老服务,全区2580名老人签约,实现老有所养……
南关区的“文明之花”正在绽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也将持续不断探索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