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白城的“新”,在我们刚踏上这片土地时,就感受到了。
这感受强烈得令我们恍惚:这是白城吗?
不见白花花的盐碱滩,但见与天际相连的水稻田。不见断流的小河和无水的泡沼,但见河湖成片,碧水荡漾。
两三声鸟鸣在头顶响起。循声望去,一只不知名的水鸟落入芦苇荡。四五只野鸭,从鸟儿的落处悠然游出。
白城的“新”不止于此,还有田野间星罗棋布的风车,蔚蓝如海的光伏板巨阵。
更深入地走进白城,我们还发现——
无论是国省干道,还是县乡公路,一路走来,林带绵延相接,乔、灌、草错落环绕。过去因缺林少木而黯淡无光的城镇、乡村,现已是林网密织、花草掩映……
的确,老白城不见了,这里是新白城。
盐碱地里摆“擂台”
凌晨5点,闹铃响起。
中科佰澳现代智慧农业指挥中心负责人葛艳俊的手机屏幕上跳出一行提示:巡田是否开始?
洗了把脸,葛艳俊在手机上点击“确认”。
15公里外,大安市“万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区”上空,两台无人机开始了一天的巡田工作。
秋风飒飒,稻浪滚滚。难以想象,这片土地曾经连野草都难以茁壮。
2016年,25岁的葛艳俊带着几个“90后”伙伴来到这里做盐碱地改造的物联网项目。抬头望,风沙漫天,低头看,道路泥泞,他暗下决心,只要项目一结束就立刻离开,再也不接白城的项目。
贫瘠与富饶,匮乏与充沛,桎梏与优势,厌弃与坚守……矛盾交织中,葛艳俊在这里生活工作了6年。他的团队由不足10人发展到65人。这些年轻人使用5G技术,助力脚下这片花白土地变成了绿色粮仓。
白城位于松嫩平原西部,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美国加利福尼亚并列为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区。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解决了白城的问题,就破解了盐碱地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
除了葛艳俊的团队,这片土地吸引着国内各路治碱兴农高手。
仅在大安市的这片示范区,就有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河北硅谷肥业有限公司、华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十余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团队拉开了阵仗,摆起了生态农业技术的大擂台。
不毛之地端起“中国饭碗”
见到王长志时,他正蹲在示范区的地块里察看土壤pH值。烈日和汗水,在他的黑色T恤上留下几道弧形的盐渍。
从盐碱地里的“啃土娃”,到大安市自然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王长志的感慨从父辈那里说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王长志的父亲为了多打粮食,每年都要和乡亲们一起去老远的地方拉沙土垫在盐碱地上。虽然收效甚微,但乡亲们还是边铺沙土边互相鼓劲:“沙压碱啊,赛金板啊……”
改革开放初期的一次专项普查显示,当时白城市粮食单产比全省平均水平低近50%。有些县里五六个乡的粮食产量加到一起,也赶不上省内粮食大县一个乡的产量。
紧皱的眉头里隐含着长辈们的愁苦,当王长志从回忆中一步步走出,脸上的喜色多了起来。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白城市“以稻治碱”技术得到逐步完善和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盐碱地变成了中高产田。“现在,白城市水田面积已达280万亩,在全省排名第一。”
水田面积扩大了,产量上来了,质量也要提升。最近几年,白城市通过稻田养鱼、蟹、鸭等技术,化肥和农药用量减少了20%到40%。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共赢”模式,不但实现了水稻增产,还实现了水产品增收……”王长志细数着这些变化。
此时,夕阳西下,翻滚的稻浪被罩上一层金纱。48岁的王长志喃喃自语:“就这样再过十年,在我退休之前,不知道这一片盐碱地会多打多少粮?”
是啊,未来能多打多少粮?
带着这个疑问,王长志领着记者来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
试验站的负责人梁正伟说,从2003年开始,他们用种稻、种草的方式,把原来亩产只有130.8斤的盐碱地变成了亩产达到834斤的高产田。
不过,梁正伟说,这样的量变,与理想还有差距。
在试验站的工作记录本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数据——
“白城,未利用盐碱地面积170万亩,若开垦为水田,3至5年后若亩产达到1200斤,白城市可年增产20.4亿斤。”
“吉林,西部盐碱化农田面积约1035万亩,经过治理,有望实现年增产108亿斤。”
“中国,近期具备良好农业改良利用潜力的盐碱地有1亿亩……”
梁正伟十分笃定地告诉我们:“我们在这里所做的一切,将让中国更多的不毛之地捧起‘中国饭碗’。”
苇海里的直播
秋风一吹,芦苇便黄了。
芦苇黄了,螃蟹便肥了。
牛心套保村的王晓雨吃过早饭,带着直播设备钻进了苇海。
霍林河从内蒙古流出,进入吉林省,流经大安时撇下的一泓碧水,在牛心套保村形成了一片水泡,生出了密密麻麻的芦苇。
靠水吃水,靠苇吃苇,牛心套保村祖辈们主要靠打渔和卖苇草生活。那时候水多,苇草丰富,苇海里的野生动物也多。后来,生态环境恶化,附近水源干涸,苇海的面积急剧萎缩。为了生存,大批村民搬了家。
现在牛心套保村的村民也不多,还没到50户,被游客们称为牛心套保湿地的最后守望者。王晓雨是这里为数不多的第三代。
9月22日是牛心套保村的捕蟹节,我们特地赶来见识一下。
苇海间,游客如织。王晓雨踩在一个高凳上,高举起自拍杆,手机的镜头在起伏如海浪的苇子上方晃了一圈。
“给大家看一看,这就是壮观的苇海!”然后他又将镜头对着自己,扯着嗓子说:“这是松嫩平原上的‘瀚海明珠’,总面积4922公顷……”
不远处,村民韩忠海穿着水衩跳上小船。王晓雨连忙跟了上去,他要通过直播帮助村民们卖螃蟹。
牛心套保村的逆袭之路,就从这些螃蟹开始。2013年,吉林省开启了河湖连通工程。源源不断的活水,滋润了这里的湿地泡塘,改善了这里的生态环境。中科院专家团队也入驻这里,将“苇-蟹(鱼)-稻”复合生态工程模式带给了牛心套保村的村民。大家通过苇海养鱼养蟹,实现了增收致富。
湿地里水量充足,苇海里营养丰富,螃蟹们张牙舞爪,个个膏肥黄满。王晓雨将镜头对准韩忠海手里的螃蟹自豪地说:“苇田湿地蟹大丰收啊,今年预计成蟹产量可突破40万斤,产值在1200万元左右……”
养蟹、旅游、芦苇产业,牛心套保湿地的守望者在沉寂了几十年后,重新在苇海深处找到了生存与发展的方向……
“鸟叔”的镜头
远处的地平线上,缕缕晨曦宛若画笔,为天幕涂上鲜艳的色彩。
蓦然,太阳如一枚赤色的水晶球喷薄而出。莫莫格的世界,金红炫目,瑰丽妖娆。
此时,我们猫在低矮的窝棚里,“鸟叔”潘晟昱单膝跪地,把相机长长的机身探出去,眼睛贴着镜头,沉醉于朝阳下翩翩起舞的白鹤……
每年的春秋两季,潘晟昱都要来这里拍摄白鹤,从最初的发现、好奇、痴迷,到后来的沉醉、忘我、融入;从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帅小伙,到阅尽沧桑、两鬓微霜的“鸟叔”,他和白鹤相知相守了17年。
17年里,潘晟昱用相机记录着莫莫格的变化和美景,也将白鹤轻灵曼妙的身姿呈现给世人。天、地、朝阳、鹤群……互融共生的壮美画卷中,“鸟叔”也成了另一群摄影爱好者的风景和故事。
莫莫格湿地位于镇赉县境内,是吉林省最大的湿地,是白鹤北上南归的驿站。
湿地好不好,关键看水鸟。“在莫莫格湿地,现有鸟类17目55科29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就有10种。”潘晟昱介绍,以镇赉县为代表的吉林省西部已成为一处新的“鸟的天堂”,春秋两季观赏候鸟迁徙成为当地的特色旅游项目。
今春迁徙季,镇赉县境内的白鹤数量超过4000只,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新高。
充分开发以“鹤”为元素的自然文化内涵,“湿地鹤乡·生态白城”是当地主打的旅游品牌。
鹤多了,游客也多了。上午9时,莫莫格湿地游客如织,原本安静的拍摄点也开始热闹起来。从窝棚里走出来,潘晟昱仍舍不得收起相机。
从不足3万公顷,到如今恢复到约8万公顷的莫莫格湿地,从三四百只,到如今恢复到数千只的白鹤,“鸟叔”的镜头里有莫莫格的生态之变,也映射出白城从受生态之困到受生态之益的曲折经历。
风起通榆
在吉林,白城风最大,“一年刮两场,一场刮半年”。
在白城,通榆风最大,“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到通榆县时,已是月光如水。夜色里,仍可见高大的风车列好了队,在秋风里向我们“挥手致意”。
刚从通榆县能源局局长位置退下来的叶立兵,在宾馆的房间里跟我们聊起了通榆的“风”。
“地面以上1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达4.8米/秒,4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6.8米/秒,65米高度年平均风速7.38米/秒,年有效风速时长达7686小时。”叶立兵很熟练地背出这组数据,“没有煤、没有油,找块石头都发愁。要说通榆盛产啥,只有风!”
曾几何时,由于资源匮乏,通榆乃至白城一直缺少大的工业项目,工业基础薄弱。
无工不富。“工”从哪来?从风里来。
1999年,一座小小的风电场在通榆建成。叶立兵说,这是个实验风电场,容量只有3.06千瓦,但这是吉林省首个风电场。从此,“风”对于白城有了特殊的意义。
如今,小小的通榆县,投入运行和在建的风电场达到21座。
风起通榆,白城的风电规模也正在不断壮大。
截至去年,白城新能源装机已经达到817.4万千瓦。今年,新能源项目开工规模在300万千瓦以上,预计年底全市新能源装机将突破1000万千瓦。这意味着,白城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千万千瓦新能源基地。
而放眼整个白城,则有近5000万千瓦清洁能源有待开发。其中,风电可开发面积5060平方公里,可开发装机容量3000万千瓦;光伏可开发面积3000平方公里,可开发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
日出东方,万里无云。前往三一重能通榆零碳制造风电产业园的路上,阳光逐渐变得明亮。
雪白的风叶旋转着,蓝色的光板匍匐着……一动一静,色彩对比鲜明,层次高低错落,这画风让车窗外的风景愈显动人。
然而,走入三一重能通榆零碳制造风电产业园,画风突变——长约六七十米、高约三四米的十余条巨大风叶横列在园区内,周边各类大型机械装备长臂挥舞。在风机、叶片和整机车间往来穿梭的,是各式运输车辆。
一位负责人告诉我们,他们正在为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区域的300个订单紧张作业。
他还说,产业园项目尚未完全建成,建成后,可年产400套叶片、500台套主机,实现产值约30亿元。
不只有三一重能,远景、中材等19户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在白城投资建设,已基本形成从整机到零部件全程配套的全产业链。
“都说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但在通榆、在白城,这钱还真能从大风里刮来!”叶立兵哈哈大笑。
尾 声
驱车离开白城时,刚好一场秋雨过后。太阳从云层里探出身来,万道光芒洋洋洒洒。车窗外的颜色更加醒目:稻田泛着金光,风车通体银亮,远处的羊群雪白,如落在地上的云朵……果然,一切簇新如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