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评论

让老建筑更好地“活”在当下

苑广阔

“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老建筑是一个城市和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除了具有建筑美学意蕴外,还可能因曾是名人故居,或经历过重大历史事件,而具有研究价值、纪念意义,它是城市文脉传承和延续必不可少的载体。作为不可再生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一旦未进行有效保护而遭到破坏,或自然湮灭,就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对老建筑强化保护、合理利用,尤为重要。

老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是个复杂课题。怎样保护才能延长“寿命”又不损坏原貌?保护中如何高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何平衡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每个看似细小的问题,都可能决定着老建筑的现在和未来,决定着老建筑能否更好地“活”在当下。

“加强保护”是传承和利用的前提。具体工作中,应围绕每一幢老建筑制定专门的保护方案,为其量身打造专属保护措施,同时严格按照“安全为先、科学分级、最小干预”原则进行修缮维护,既坚持“修旧如旧”、最大程度尊重其历史原貌,也应充分考虑“寿命”和传承,不断提升其对抗自然老化、风雨侵蚀的能力。

修缮保护中如何高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也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此前有些“人力不可为”的修缮保护举措,借助现代科技已可以实现。如在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大理石大厦的修缮保护中就运用了内窥镜技术和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对建筑内部结构、虫蛀和糟朽情况进行摸底,让保护工作如虎添翼。

深度发掘老建筑的价值潜能,并使其得到更好的利用,这也是保护的目的之一。得到修缮保护的老建筑,不管是作为旅游景点开放供游客参观游览,还是作为红色和历史文化教育基地供学生参观学习,都能让其重新焕发生机。其实,对老建筑的开放利用也是另类的“保护”,开放的同时也让其置于更广泛人群的“监督”之下,能够助推保护力度的加强,并且门票或其他方面收入还可以“反哺”保护工程,一举多得,更好地帮助老建筑“活”在当下。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