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5版:东北风

响彻心扉的铃声

王 莉

校园里上下课的铃声,是我流年日子里的音符,至今未曾缺失。如同罗大佑的那首经典欢快的《童年》曲调,留下满满故事,印证着我一路成长的轨迹。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村里读完了小学。

我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全校学生就六七十人,老师只有八九名。学校里上下课就是靠吹一只哨子来分割着。就如同最初我们咿呀学语时的发音,简单而淳朴,那哨声却是至高无上的命令。

看着老师拿着哨子从办公室里走出来,在门口把哨子放进嘴里,先使劲憋足一口气,“呼——”地一吹,那只口哨里的小球球呼呼地欢快翻滚着,哨子声响响的。当时,觉得吹哨子的老师,特别的神气!

读一二年级时,教室还是破旧的草房子。到读三年级,旧草房的教室翻新成了窗明几净的砖瓦房。为此,我们还美美地欢呼雀跃了好一阵子。更不曾忘记,在砖瓦房的教室里,再听下课时哨响,都格外清脆响亮呢。

那个时候,老师奖励做题快、背书快的同学,唯一方式就是准许他们在完成做题、背书后,可以到操场去玩。盼着老师特批早下课,享受超过哨子赋予的特权,那可是最高的奖励。

小学毕业时,我正赶上六年制小升初,带回家的是一张毕业的彩色合影。哥哥小学毕业是五年制,他的毕业照只是一张黑白照,而我那张彩色毕业照足以叫我再三炫耀。镶在家墙上的相框里,一挂就是好多年。

我读初中了,中学里安装的是电铃。刚上中学那会儿,我是认认真真观察过的。

电铃正好安装在我们初一五班窗外的房檐下。是一块像倒扣着的小铁碗一样的铃,连接着一只小电锤,一旦“铃铃铃”地响起来,急吼吼地。每到夏天开窗,坐在靠窗的座位上,铃突然响起来,难免会被吓了一跳。

那个时候,电供应不足。一旦没有电,门卫师傅敲的上下课的“铃”,可是很特别的。那是一小截铁轨,一米多长,在铁轨一头的孔里拧着根粗铁丝。师傅一手拎着,另一只手持一根长铁棍,有大拇指粗细,他侧弯着腰,有节奏地“当、当、当”地敲,以此作为上下课的铃声。

那时课下,甩着两根粗粗麻花辫的女生踢毽子,男同学围着体育组门口讨价还价地借篮球,10分钟也不放过,也要去篮球场上秀几下。看到师傅从门卫房里拎着铁棍走出来,去摘挂在墙上的那截铁轨,一边听着“当当”声,一边只好怏怏地走向教室。

多年后,还清晰地记着,门卫和蔼的师傅时不时盯着闹钟,或抬起手腕的表,嘴里絮絮叨叨地数算着:“再等会儿,再等会儿到点敲铃。”

初中时是一长趟平房教室,即便是响起电铃,最远的教室里,难免会听不到。这些教室的同学伸脖子看见操场上有同学们陆续出来,便提醒老师下课。

读初中的三年,我骑着自行车,每天神气地穿过村子长长的胡同,往返骑过八九里的公路。校园的铃声为我奏出了一支豆蔻青春的清新乐曲,翻看着发黄的毕业合影总会忍俊不禁。

接下来,我更得意了。我坐着大客车要走3个多小时的路程,到市里读师范了。那段闪光青春是快乐激情唱出的最高调调。

那时,觉得师范学校好大呀!学校有好几栋楼,不单单是四层教学楼的每间教室,好几只电铃同一节奏,总能响响地传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是那样的清晰。

随着捧回师范同窗三百余人统一校服的大幅毕业彩照,学生时代的校园铃声戛然而止了。

校园铃声奏响的新乐章开始了。1997年,我又回归到了当初读书的校园,成为教育工作者了。再听铃声,开始了新的上课、下课。只是,我从正襟端坐聆听教师讲课的学生,变成了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教师。

铃声齐整整地分割着我的岁月,已从风华正茂走到人至中年。

学校里课间音乐铃声,电脑操控,此起彼伏,每节课不同的问候语,变换着不同的悦耳曲目。无论是小学教学楼、中学教学楼,还是每一个班级教室,抑或是偌大操场的角落里,都缓缓流淌出来,清晰而有秩序。

曾经的一路求学,到如今的传道授业解惑,求知的输入到知识的输出,都是一样的置身于育人净土,都是一样的人生求索,都是一样的人生欢愉,只是方式不同罢了。

如今,上课、下课,上班、下班,校园铃声依然是响彻心扉的岁月节点,唱响的是我的骄傲、我今生的幸福……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