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新的赶考路上,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道必答题。四平市凭借不懈努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在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评估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考核中,均连续两年获评“优秀”等次;在全省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评中,连续三年被评为“一等奖”。生态“含金量”持续提升,发展“含绿量”不断扩增。
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完善政策举措 细化责任清单
政策是工作先导,制度是治理之基。四平市成立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生态安全工作暨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严格落实市级领导包保责任制。今年以来,共召开领导小组会3次,召开生态环保议题的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调度会26次,市级领导现场调研62次,对生态环保工作作出批示32次。大力度高位统筹推进,形成了狠抓生态环保的示范效应。
制定《加快生态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方案》,编制印发环保“十四五”规划,明确重点任务,细化责任清单,构建完备的责任体系。目前,全市已出台生态环保方面配套政策、制度、方案17个,统筹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秸秆全域禁烧、燃煤供热企业巡查、清河行动、生态破坏排查等各类专项行动,形成了党政齐抓、统筹协调、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
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相继出台《市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河道管理条例》《黑土地保护条例》等规章;积极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完成了四平山门国家级中生代火山自然保护区确权调查;持续深入推进环境资源保护专项检察监督行动,常态化开展检察长巡田、巡林、巡河“三巡”工作,今年已办理生态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181件;推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针对辖区范围内国家和省级公益林,以及停止商业性采伐的天然林,开展生态保护补偿工作;与跨省接壤的辽宁铁岭和通辽,省内相邻的长春、辽源等市签订相关协议,在辖区内5个县(区)之间建立流域治理合作协议,确保辽河流域沿线和各级行政区域之间有序衔接、良性运转。
完善政策措施。严格落实省资源环境价格政策,健全污水处理费动态调整机制,全面实行居民生活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推行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鼓励绿色产业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积极谋划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开展示范创建活动,推进双辽市创建省级示范县。
构建责任体系。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并纳入市管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任中)审计;组织开展年度生态环境保护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推动生态强市职能任务落实到位。同时,积极推进执法标准化建设,开展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创建工作,全面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刑衔接机制,推进检察监督与行政执法及黑土地保护检察工作,积极推进生态环保领域行政执法与司法实现无缝对接、双向衔接,审慎审理生态环保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让公益诉讼判决落在实处;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办理制度(试行)》等,持续保持打击生态环境领域违法犯罪行为高压态势。今年以来,全市共侦办盗伐林木、非法捕捞、非法狩猎、非法占地、非法采矿等案件72起,采取强制措施88人。
构建更高水平的环保体系——
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春日林木初绿,夏时湖光潋滟,秋天瓜果飘香,冬季苍山覆雪。四时变幻,景色万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旋律,在四平的山水间奏响。市委、市政府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责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扎实实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让天更蓝、水更清、土壤更洁净。
打好蓝天保卫战。全市上下大力推进秸秆全域禁烧,共明确5级网格长7552名,成立5个市级督导组持续开展巡查,建立“赛马机制”,每天对秸秆离田工作进行排名通报。今年春季,四平市秸秆离田率在全省排名第一,省定火点数同比减少94.3%。入秋以来,全市未出现火点。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在全省率先完成24套“黑烟抓拍”系统建设。编制市级温室气体清单,配合省里完成第一个碳排放履约周期核查、履约工作。每月分析研判空气质量情况,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今年截至目前,全市未出现重污染天气,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国家二级标准,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
打好碧水保卫战。首创小流域精准监测机制,对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106条河流开展周监测、周通报,对超标河流进行溯源管控,实现关口前移、精准施策;组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调整工作,目前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全面落实河长制,聚焦化冰期和汛期,持续开展清河执法行动,不断加强水质管控。几年来,各级河长累计巡河10万余次,河长制考核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加快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建设,被确定为重点流域“十四五”规划编制全国10个试点城市之一。科学谋划5大类50个项目,总投资39.9亿元,目前18个项目已开工,其中5个项目已完工。将条子河绿水长廊工程作为全市“民生一号”工程,全力打造“十大绿地空间、百里生态林廊、千亩果林花海、万顷碧水清河”。建设四平西湖、梨树南河、双辽七星湖、伊通伊溪等12个湿地和公园,城市环境和品质大幅提升,实现了“治好一条河、秀美一座城、幸福一方人”的多重效果。
此外,辽河流域治理成效显著。全域水体稳定在Ⅳ类以上,地表水优良比例达到80%,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稳定达到国家考核要求,成为北方缺水型城市生态治理典范。四平市辽河治理经验被收录为国家环保督察整改正面典型,全省辽河流域治理工作现场会在四平召开。
打好净土保卫战。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完成8个拟变更为“一住两公”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并纳入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系统;加强源头管控,动态更新2022年度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名单,集中开展受污染耕地周边涉重金属企业排查;加快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大力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完成34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管控,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全面实施矿山复绿生态修复工程,梨树“小天池”成为生态旅游网红打卡地。目前,四平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打造更高质量的发展方式——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伊通满族自治县景台镇秀山村,被大山环绕,人们一直以种地为生。但最近这几年,村民们有了新的“来钱道”,这与一个叫吴中波的人有关。
2011年,返乡创业的吴中波回到秀山村,想要“做点事变一变”。2013年,在政策扶持下,吴中波投入500万元,成立了吉林省德盛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包荒山,栽培防沙固土、涵养水源极好的浅层根系生态树——榛子树。几年下来,已拥有吉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325亩,在全省种植榛子30万亩;创立的“秀绿山也”大果榛子系列产品走俏市场,并获得了四平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平地生香”的使用权。
看到种榛子有钱可赚,乡亲们都想跟着干。于是,吴中波与村民签订定向收购合同,带动周边村民一起种植榛子,每年每户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
因绿而美,向绿而强,绿色经济已悄然成为四平发展的新增长极。
依托优越的山水资源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乡村旅游业正红红火火。很多村庄里有专供游客餐饮、住宿的接待户,入住农家,晚上可以在村中广场举行篝火晚会,品尝特色烤全羊,体验田园生活——观农家院、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农家景,还可以购买当地的鸭田有机稻米、木耳、蘑菇、山野菜等。
绿色生态滋养出绿色健康的农特产品,四平市“中国优质玉米之都”的名片越发响亮,“平地生香”和“中国北方农谷”等区域公用品牌的认可度不断提升。
梨树县利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玉米糁、玉米碴、黏玉米等产品,以其原汁原味的口感、绿色安全的品质,积累下一大批回头客。理事长王长宏放下话:“我们家的产品,是能吃出来的好,觉得不好吃的就退钱!”
利民合作社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水稻及各种杂粮,合作社地处东辽河西岸,土质肥沃、空气清新,引东辽河水灌溉,水质清纯。独特的地缘优势,赋予了产品优良的品质。2019年12月,利民合作社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20年7月,被省农科院玉米所确定为“科技引领示范基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四平市这条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
绿色产业体系持续壮大。积极推进“陆上风光三峡”项目建设,目前在建风电、光伏项目6个,总装机容量24.7万千瓦,计划投资11.6亿元,年底前可全容量并网发电;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打造以梨树县为核心的优质玉米生产示范基地、以伊通县为核心的优质水稻生产示范基地、以双辽市为核心的优质杂粮杂豆生产示范基地;深入推进“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肉牛总饲养量达135.3万头,出栏量居全省第一,既消化了秸秆,又发展了农村经济;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加快重点行业绿色化进程。
绿色流通体系不断健全。积极打造绿色物流产业,东北农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建设项目申报专项债券4.85亿元,今年申请的2亿元专项债券资金已经发行。9月25日,四平市申报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成功获批;建设软件平台,促进工业产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循环,目前农村物流网点已覆盖74个建制村,以英城客运站为试点,推动客货邮同站发展;大力推广绿色低碳运输工具,推动城市客运交通实现电动化;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项目建设,协调推进示范片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绿色消费体系逐渐成形。对已建成的交通基础设施实施节能改造,四平东站综合客运枢纽已投入使用,市区智能化公交站牌建设正积极推进;全力支持一汽红旗换电模式推广应用,加速实施新能源汽车换电站项目建设,市区2座换电站分别于8月、10月试运行;持续开展“走遍四平”环境整治行动,实现整治“全方位”、管理“无死角”,加快形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形成更加稳固的生态格局——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盛夏时节,在双辽市架树台湖国家湿地公园,千顷草原郁郁葱葱,野鸡遍地,鱼虾成群。近年来,在湿地公园停歇以及长年栖息的鸟类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
公园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管理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设立巡护员,加大巡护保护力度,加强日常监管和科研监测,对湿地公园实行24小时动态管控,确保巡护工作无盲区、无死角,在区域内形成了有效震慑,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基本杜绝。
四平市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
保护提升自然生态功能。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将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成果,全部划入市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顺利完成伊通火山群和山门中生代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勘界;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开展清山清套专项行动,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健全重大森林草原有害生物监管和联防联治机制,修订了四平市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
建立良好的城乡环境。持续开展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全部完成全市771个行政村和街道生活垃圾转运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今年预计完成3000户改厕任务,已完成2014户;扎实推进美丽镇村建设,2021年创建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示范村80个,今年计划继续创建88个,全省千村示范创建现场会在梨树召开;推进实施十年绿美四平行动计划,2022年计划造林绿化10万亩,已完成11万亩。
维护农业生态。深入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针对黑土地保护立法,在全省率先建立“田长制”、率先打响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率先开展黑土地保护专项监督。截至目前,全市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570多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81.3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技术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更新改造,全市已建设农田防护林8000亩;强化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建设防风固沙林4.7万亩。
保障水资源安全。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优化调配水资源,及时调度掌握生态基流保障情况;抓好河湖水系连通,积极推进梨树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中小河流建设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